“沟通”这两个字,做父母的都知道它的重要性,问题是沟通的方式和内容。有些父母非常宠溺孩子,即使孩子犯了错也会选择忽略,甚至还会当作玩笑供人取乐,而有时又会用命令和威胁的方式让孩子服从自己的管教。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怎么说、怎么做。因此,在亲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应对孩子保持始终如一的姿态,不因孩子年龄小就无端宠溺,也不因孩子一时不服从管教就责骂、批评。
父母的言传身教永远都是家庭教育的关键,特别是有关人际沟通方面,父母说些什么、用什么样的语气说出来等,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父母习惯了一会儿用一个标准来要求孩子,朝令夕改,那孩子能不受到这种坏习惯的影响吗?
案例
晖晖3岁了,妈妈打算等到秋天就把他送进幼儿园。为了纠正晖晖睡得晚的坏习惯,妈妈给晖晖定下了每晚九点半就要上床睡觉的规定。一天晚上,已经九点四十了,晖晖仍拿着遥控器坐在电视机前看动画片。见状,妈妈说:“晖晖,现在已经快要十点了哦,该去睡觉了。”“不,我要看电视。”晖晖倔强地说。妈妈假装很生气:“不可以!我们不是说好每晚九点半准时睡觉吗”“再让他看一会吧,他下午睡了一觉了,估计现在也不困,等他困了自然就睡了。”爸爸说“这怎么能行呢?这规律一旦打乱了岂不是前功尽弃了,不行,到点了必须去睡觉。”说着,妈妈强行把晖晖抱进卧室,完全没有顾忌晖晖的感受。晖晖又哭又闹,妈妈哄了半天才终于把他哄睡着。又一个周末,妈妈带着晖晖去大学舍友林阿姨家做客。既是老同学又是好朋友的两个人,聚在一起有聊不完的话题,晖晖则待在一旁看卡通漫画。很快,到了晚上九点,晖晖拿着漫画书哈欠连天。“妈妈,我们回家吧,我想睡觉。”晖晖揉着眼睛说。“晖晖听话,妈妈再和林阿姨聊一会儿,你先看会漫画,要不然看看电视吧,怎么样”晖晖有些不耐烦,说:“不想看,想睡觉。”“你看这孩子,一点也不听话,这么一会儿就坚持不了了!”妈妈跟林阿姨说。听妈妈这么说,晖晖心中充满了疑惑:不是说要准时睡觉吗?为什么我不睡觉说我不听话,我想睡觉了还说我不听话?我应该听哪句话呢?
从上文的案例中可知,妈妈与晖晖之前已约定好晚上九点半要按时睡觉,晖晖不困、不想睡的时候,妈妈要强制执行规定,可晖晖困了想要睡觉的时候,妈妈却让他再坚持一会儿。显然,面对同一问题,大人这种前后不一致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如果想让孩子遵守约定,父母就要以身作则。
对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约定,父母首先要严格遵守,并对孩子的管教持始终如一的态度。始终如一就是指当某件事或是某种情况发生时,父母坚持用同一种方式去处理。也就是说,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不会随意更改以往对孩子承诺的态度,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加深对父母的信任,从而获得更多的安全感。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在亲子沟通之中保持始终如一的姿态呢?
1. 父母要保持稳定的情绪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父母,即自己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宠爱有加,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不管对错;而当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待孩子的态度则截然相反,不管孩子说什么都被认为是无理的。这种教养态度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以至于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战战兢兢,先琢磨父母的心情,而不是考虑问题本身,这样的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失去自我。因此,父母要尽量保持较为稳定的情绪,才能对孩子保持始终如一的态度。
2. 制定的“家规”不能变
说什么就是什么,这是约定式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点。要想做到这一点,父母与孩子所制定的“家规”,首先在父母那里不能改变,这样孩子心里才会有底。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如果孩子完成不了,他就必须放弃玩耍的时间来完成。这样一来,孩子为了能够拥有充足的玩耍时间,就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地完成任务。也就是说,父母对同一问题保持始终如一的教养态度,才能让孩子“有法可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