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的海风裹着麦香,在威海人的指缝间流淌了千年。当柔软的面团在掌心翻飞,当五彩的色素晕染出灵动的模样,花饽饽便不再只是食物,而是镌刻着威海人生命印记的文化密码,更是岁月沉淀下的温暖诗篇。
每逢新春,威海的街巷总会飘起酵母发酵的独特香气。各家的厨房成了最热闹的工坊,案板上,雪白的面团堆成小山,孩子们踮着脚尖,眼巴巴望着大人那双布满皱纹却灵巧无比的手。
揪下一团面,三两下便搓成细长条,缠绕间,一条活灵活现的盘龙跃然眼前;再取一块面团,轻轻一压、一剪、一捏,一只展翅欲飞的燕子便栩栩如生。面团在一双双巧手中,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瞬间化作了承载美好寓意的精灵。
在威海,花饽饽是贯穿一生的仪式感。新生儿百日,长辈们会精心制作“长命百岁”“麒麟送子”造型的花饽饽,祈愿孩子健康成长;新人成婚,龙凤呈祥、并蒂莲花的花饽饽摆上喜桌,寄托对新人美满婚姻的祝福;老人寿辰,寿桃、松鹤延年的花饽饽更是必不可少,祝福老人福寿安康。每一个花饽饽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每一种造型都承载着美好的期盼,它们就像一个个无声的使者,传递着威海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憧憬。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门古老的技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年轻人纷纷走出家乡,奔向繁华的都市,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制作花饽饽的人越来越少。机器生产的糕点逐渐占据市场,虽然外形精致,却少了那份手工制作的温度与情感。但总有一些人,坚守着这份传统,他们走街串巷,收集散落民间的花饽饽造型;他们走进校园,手把手教孩子们揉面、塑形,让花饽饽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花饽饽不仅是面团与色彩的艺术,更是威海人血脉里的文化基因。当后生晚辈接过长辈手中的面团,感受到的不仅是面粉的细腻,更是沉甸甸的文化传承。
在时代的浪潮中,愿这指尖上的艺术永不褪色,让威海花饽饽的香气,继续萦绕在每一个威海人的心头,飘向更广阔的天地,成为永恒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