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的前半程是在忙着工作收尾,为来年更自如的工作蓄力;后半程赶着回家,想要急切地去分享,去承担些什么。
我的半年度工作快要落下帷幕,从向部门同事学习,向领导学习,到向公司成员学习,我的处事半径是在不断延展的。遇到的人事越多,也就越发宽泛,好在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依旧,这些让我能够合格地处理好工作,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远远不够。
如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旧是我需要去面对和提高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即在面对某种突发事件时,需要我独自去面对并提供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而非习惯性地寻求帮助。
寻求帮助当然没错,由对于处在新手期的我们,可要获得进一步的成长,我们就需要忍受成长带来的阵痛。
那如何提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这里的独立更多地指不依靠他人,独自地。自己去解决,首先需要我们了解这件事,知道它是什么,最好知道它为什么发生,我们去解决它是为了什么。工作中的了解,大方向上是对公司总体发展脉络及框架的梳理,日常中则是工作经验的积累。
关于前者,尤对自身所处岗位至关重要。行政岗作为公司中间人的角色,对下需要贯彻并传达领导指示,对上需要了解并上传员工诉求。
通过对公司的价值观及社会大背景下“降本增效”理念的理解,才能够能好地建立系统思维,面对好些细碎的事情,也就能够跳出条框来做出趋于正确的抉择。
对于后者,新人起步必须夯实基本功。当自己接手已三年没有专人干的工作时,崩溃偶发,困难不少。
虽然留存的资料很多,可拿来主义长久不了,原有资料也没必要全然舍弃,只是需要在此基础上通过自身行动来核实并修正,进而形成一套符合自己办事的行为范式。
自我的行事逻辑对于独自解决问题也就至关重要,自我的行事逻辑何以形成?
它必定是建立在自己的思维范式上,个体思维范式的形成离不开成长环境,尤其是自身对环境的反馈与吸纳。我虽以成型,可依旧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快节奏的当下尤甚。我需要保持自己的步调,通过深入自己的生活来为工作赋能。
解决某件事,重在解决,更多地需要我们了解工作的方式方法,如何高效地完成工作。严谨细致如果是做好行政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那将工作进行可视化,即学会用数据和表格来说话,那必定是提高行政工作成效的不二法宝。
事情是否能够圆满解决且无后患,那规则意识则是工作中需要遵守的底线,
这便是我对于如何提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反思,真正达成还需要更加勇敢并抱有死磕的精神,快了,我相信。
后半程我回家了,有点迫不及待。可到家时又是那样平静,那是一种静默不语又略微陌生的状态。一切如旧,只是更加落败了。
尤当自己站在楼梯间看着厨房,昏暗灯光下笼罩着的是如布满老年斑般的墙体,坍塌的橱柜,布满水渍的地面……那透露的是一种冷清,衰败,了无生机的气息。
自是不喜欢的,起初以为是因建筑年限而被时光雕琢的痕迹带来这种直面的衰败感造成的。在家呆了一段时间发现,建筑物的老化只是表面的,更深层次应该是人气,缺了点人气。
平日只有爷爷奶奶自己在家,小妹一周回一次,爸爸后来因照顾奶奶也回家了,可大家是缺乏必要交流的,这种交流还是有必要的,尤对一些重要时刻。
必要的交流会来带能量,这份能量能够激发我们做事的成效与心态,对于家人尤甚。当然,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不限于聊天,一起准备三餐,平日打打牌……都是不错的。
人气回归,整个家庭更加温馨与明亮,那是一种亮黄色。可奶奶的状态并没有呈现出更好的一面,反倒在这次接触中体会到时代加之于她身上的巨大封闭性,她不愿做观念中不许的事,即便那件事有助于她的恢复。
她时不时会说胡话,可依旧将最美好的愿景送给儿孙们;她现在行动都不太方便,可依旧操心着记忆所及的大小事;她想要去挣脱身体给予她的枷锁,可依旧无能为力。
我呢?
这段不长的假期里尽量去陪着奶奶,可内心也会有所嫌弃,为什么奶奶不能像其他人一样听话?为什么我会有“回去上班就好了”这样的想法?为什么……
这次予奶奶的陪伴,好似在弥补些什么,又像是在掩盖些什么,确实为此感到羞愧。半个来月,自己在照顾奶奶方面明显是不够格的,也就愈发理解“家人远比你爱他们多爱你一点”。
陪伴之余,村野依旧是我值得回望的起点,可属于我与它的秘密私语终究被打破了。高速公路的修建,让它不在神秘,它的坦露让我感觉被疏离。好在它没有直接将村野割裂成互不相欠的双方,有几段架起了桥,让它依旧是连贯而绵延的。
多年后,再次遥望,我的遐思或许也该有些许眉目了。
这个月看了一部电影,五本书,好些其实是去年遗留下来的“难产儿”。
电影《幸福终点站》,一个人最深的恐惧或许是外出一趟儿,国家没了,这是何等地绝望。也正是这段艰难的时光,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具象化,幸福其实很简单。
书籍1,许卓云《往里走,安顿自己》。这本书看完最新一季《十三邀》后加入书单的。许老师将浓缩了大半辈子的时光徐徐展开在我们面前,“慢一点,缓一点,稳一点”也就成了我2025年需要去坚守的信条。
书籍2,林小英《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这本书依旧是看完《十三邀》后才着手阅读的。它呈现了不同环境下成长的个体应该有与其相适应的成长方式,需要去尊重并保有个体的独特性,那是滋养我们的内生力量。唯有如此,灌木也能长成乔木。
书籍3,马伯骞《长安的荔枝》。真是一气呵成的一本书,让我没舍得将它分几天去读,一个下午就完事了。对于初入职场的自己,能够带来很多启发,每个人人生的可能性不应该由别人宣判,主动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上。
书籍4,若思《职场十年,一个女生的蜕变之旅》。书名似乎笼罩了一股浓郁的鸡汤味,待阅读才知道,这是一本很真诚的书。全书没有特意去说理,而是围绕作者这十年的经历展开叙述 ,真实而精彩。
书籍5,刘润《关键跃升:新任管理者成事的底层逻辑》。这本书因解惑而买,全书都在列新概念,核心要点换汤不换药,只是更新了一下包装,也就拥有了重新入场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