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云来云往,日落月归,时光在不经意间消逝如烟,于悄无声息又潜移默化中布满丝痕。
回想三月,我盼望着四月来临。时至今日四月已经大半,我从二月份开始期盼的事情仍然未能如期而至。很多东西,许多事情都是这样,并非如保证的话语能够左右,未来之事,均如空中阁楼。
今日上午时间也已过半,挨近中午时分,我才从工作的忙碌中解脱出来,刚拿起书本,翻开标记之页,又被琐事缠身,无奈只能放下书本,处理完事情回归办公室,安心坐在这,准备写写心事,用文字与白纸聊天,述说心中的想法。
上大学时期,睡在我对面床的X同学喜欢也读。那时候我只写不读,而他是只读不写。
我看着他网购一本又一本小说以及其他行类型的书本,如潮水般,纷至沓来。有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呐喊》《秋夜》等书目,有莫言的《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蛙》等书籍;也有《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苏格拉底的申辩》等中内外哲学著名,还也有《图说中国》《三国》《隋唐演义》等历史性书本。可以说是博览群书,阅读范围之广。
他的床头以及课桌上一本一本的书如积木般层层垒叠,高耸的书山几乎要触碰到天花板,纸面间藏着的墨香在狭隘窄缝里氤氲,仿佛一座等待探索的知识金字塔。
偶尔我也会向他借书阅读,而他对书视如珍宝,每次都让我在规定时间还于他。这便让我想起了《送东阳马生序》宋濂早期借阅读书的场景。因而,在他的规定下,在有限的时间内,这本借来的书便更加的珍贵,我也更要抓紧时间阅读,以便能够按时还书。真是应了那句“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古话。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这句形容借钱讲诚信的话语,在我们俩身上形容借阅书本更加具象化了。
大学时光的读书就是这样,四年里我没有花过一分钱却把X买的书也读个七七八八,说是投机取巧也不为过。
而X在书本上花费较高,他从来不买盗版书籍,有些书籍看后会被他珍藏,而有些书籍读后他会在学校人流量大的路段摆摊售卖。
工作后,前些年一直忙于各种考试,时间都用在看些应试的书本,对于文学类的书籍读的少之又少。
去年年底,我如闹饥荒般视文学书籍为粮食,买了又买,看了又看,办公桌上除了日常工作文件,其余摆满了书籍。
有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病隙笔记》《务虚笔记》,也有余华的《活着》女人的胜利》;有《庄子》也有《瓦尔登湖》,还有,韩江的《素食者》《植物妻子》《白》《不做告别》《把晚餐放入抽屉》等。
我从史铁生身上读出了,命运的重击或许会折断飞翔的羽翼,却永远无法禁锢精神的自由;
也读出来,孤独不是生命的惩罚,而是自我觉醒的契机;更读出来,生命的意义本就藏在追寻意义的过程里。
我从韩江的《素食者》中读出来,人性的幽暗身处藏着吞噬一切的深渊;也读出来,对自由的向往追寻需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更读出来,所谓“正常”的社会规训,有时候是禁锢灵魂的无形枷锁。
这些书中的哲理如灯塔一样指引着我如何通过文字表达潜在社会的规则与其对人物命运走向的影响,也指引着我如何写出对抗命运不公的文字。它们既是精神食粮也是人生导师,丰富着我的阅历,润莹着我的心灵。
每一个小说人物都有一个社会生活中的原型,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映射,每一个哭笑的瞬间都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哲理。书籍就是这样用悄无声息的文字来传达震耳发聩的道理,让我在潜移默化中被熏陶和感染。我想走进去和主人翁一起感受悲伤和欢乐,一起经历春秋和冷冬。
于是,每读一本书,我都会写一篇读书心得,将自己的理解化成文字,记载着自己嵌入书本的内心。我没有规定每天必须要些三千字还是五千字,但是我每天都要写写东西。这依然成为了我生活的习惯,成为了我生命的痕迹。
写作就是这样,既要有大量的输入,也要有持续的输出。从脑尖输入,从笔尖输出。输入是传递进别人的内心思想,输出是传达出自己的灵魂声音。输入是写作的源泉,输出是写作的耕作。
近日,我已打算购置新书,为输入提供养分。
近日,我已列好写作目录,为输出持续加压。
我相信,在不断的输入与输出中,我的笔尖定能够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文字世界。
2025.4.18 苇小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