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泽二十三岁那年,碰上了一件麻烦事,他在京城读书时,被一个官场世家的小辈当众奚落,说他“只会念书,不懂人情”。
这话传到曾国藩耳朵里,老曾没有生气,反倒提笔写了一封信,把人情世故讲得清清楚楚。
他说:“人家使点坏,你得用点好对回去;人家不给面子,你就多给点情。”这不是一句道德说教,是他几十年摸爬滚打、跌过跟头换来的经验。
曾国藩出身湖南农家,从小读书努力,靠科举做了官,刚进仕途那几年,他吃了不少闭门羹。
有一次进京赶考,托人找个小差事过日子,结果那人答应得好,转身就没了下文。
他没翻脸,只是过了几天亲自上门拜访,带了两包家乡腊肉,寒暄几句,顺便提了提当初那事。
那人脸一红,立马安排他进了翰林院,从那以后,曾国藩就认准了一个理:求人不如先帮人。
当年在江西打仗的时候,他弟弟曾国荃带兵太凶,屠了城,百姓怨气冲天。地方士绅到军营闹事,曾国荃火气大,想硬怼回去。
曾国藩急忙拦下,说:“人心是水,不能用拳头打服,要用情分熬熟。”他专门写信交代弟弟,要请这些士绅吃饭,送点银子抚恤,办几件实事给大家看看。
还强调一点,要多夸人,不要揭人短,他写给纪泽的信里也说,哪怕遇到不讲理的,也别揭人老底,忍一忍,说两句好话,慢慢人就服了。
他这招真灵,有个叫王大明的秀才,原先带头骂他,说他外地官欺负本地人,还写了檄文贴在街上。
结果王大明母亲生病,家里没钱看病,曾国藩知道后,自己掏钱给他送去药和银子,甚至还帮他谋了个教职。
王大明后来在地方上四处替曾国藩说好话,成了他的“自来水”支持者。
纪泽看在眼里,问父亲为啥要帮这个骂过自己的人,曾国藩淡淡回一句:“你帮他三分,他才可能还你一分;你骂他一句,他记你一辈子。”
在家里,他讲究一个“敬”字,不光是对长辈,就连堂叔、叔祖,也都礼数周到。
有一次,他让纪泽送信回家,信里特意叮嘱:“给你叔公磕头不要少,见你二叔记得多说两句好听话。”
他担心的是,这些小辈一旦功成名就,飘了,家就散了。
曾家兄弟几个,关系本来好得很,可因为一块祖产分配没谈拢,最小的国华一气之下离家多年。
老曾晚年一提起这事,就懊悔,说:“兄弟再糊涂,也是一母同胞,不能翻脸。”这话也写进了给纪泽的信里,连说带写,不厌其烦。
进了官场更不能得罪人,这是曾国藩的老规矩,他常劝纪泽,不要总想着抢功劳,越是吃亏,越能得人心。
他自己带兵打仗,明明是主帅,却把好处全归在部下身上。有次打下武昌,朝廷来封赏,他主动请功给几个副将,说自己只是“陪练”。
后来几个副将真出事了,这些人都站出来保他,说他“恩深如海”。
纪泽当时年纪轻气盛,见谁说话不中听就甩脸子,曾国藩写信骂他:“你嘴上占便宜,心里就吃亏了。”
有一次纪泽在朋友家做客,饭桌上一个同僚说了句讥讽他父亲的话,他拍桌子走人。
这事传到曾国藩那儿,老头子没生气,只是说了一句:“下次他骂你爹,你给他倒杯酒。”纪泽不理解,觉得太窝囊。
曾国藩说,这人本就是个不着调的,骂你爹是想看你发火,你要真火了,他赢了;你要笑着敬他一杯,他自己脸上挂不住。这不是懦弱,是让你学会掌局。
他还教纪泽,交朋友别太快,说话做事留点余地,关系才能长久。有个旧识来京求官,纪泽一口回绝,说“不合适”。
曾国藩听了直摇头,说:“不帮可以,但别堵死他的路。”他回信里写得明白:你今天挡了他一把,他记你一世;你要让他知道,你是没办法,不是没情分,他才不会怨你。
对属下,他向来讲义气,凡是来投奔他的,只要不是大奸大恶,他都给机会。
一个姓李的小兵,因为偷吃军粮被抓,按律该斩。曾国藩宽他一命,安排他管马厩,说:“这人胆大,有用。”后来这小兵真就立下战功,一路提拔成了副将。
纪泽听了觉得不可思议,问他怎么敢用这种人,曾国藩说:“你肯帮他,他才跟你拼命。”
纪泽在外驻使时,吃过不少人情冷暖,去俄国谈判伊犁归还的时候,沙俄那边代表强硬得很,一度把谈判搁置了半年。
有人劝他撂挑子,他不干,天天送礼、请吃饭、讲情分,连人家生病都送中药。
最后,俄方代表亲口说:“你们这使节,比你们的皇帝还讲理。”一纸协议签下,新疆的伊犁终于收回来了。
纪泽回家报喜,信里只写了一句:“父训,不敢忘。”
老曾去世前,说过一句话:“举手之劳,换的是一生的朋友。”他一生不靠关系起家,但靠情分成事。
他教儿子的,不是书本里的“仁义礼智”,而是把心掏出来给别人看。
注:本文来源于今日头条百年战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