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九章说: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从第一句看出老子根本没有想要当圣人。但是自己有很丰富知识的人,才有资格告诉大家:有很多知识你们宁可不要,宁可不知道,一知道就糟糕了,可能刚开始还能控制得住,慢慢就控制不了自己的欲望了,这种知识要来干吗呢?“民利百倍”,老百姓就得到一百倍以上的利益。绝口不谈什么仁义,老百姓就会对父母孝敬,对子女慈爱。把所有机巧统统去掉,把所有的诈伪统统拒绝,把满脑子想得到的利益统统放弃,就没有盗贼了。
礼教一直被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其实真正害人的不是礼教本身,而是那些巧言令色,利用礼教来达到个人欲望的人。而老子所说的“无知无欲”就是在提醒我们,不要相信那些美丽的谎言,不要被世俗的价值观所误导,才可能避免增加那些无益的欲望。
《道德经》第三章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只要有人引导,有人鼓吹,很多不好的观念就容易为人所接受,迷乱人心。
所以,《道德经》第十二章,老子清楚地告诉我们: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颜色多了以后就眼花缭乱了。各种声音同时出现,不是耳朵聋了,而是根本就听不清楚。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就会不晓得是什么味道。骑着马去打猎,非常快乐,最后搞得人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宁。难得的货物会使我们伤德败性。圣人不是顾着吃饱肚子,而是寻求内心的充实。
什么叫圣人?老子说就是内心安宁、平静,不受外面的引诱、惑乱的人,因此他不为目,不为看见的那些东西张罗,甚而拼命。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知道的“知”,要合乎道的欲,同时不要去追求那些伤害别人,而又对自己不利的虚荣和浮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