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五·七一】
原著:袁 枚 注释:陈 立
某太史掌教金陵,戒其门人曰:“诗须学韩、苏大家,一读温、李,便终身入下流矣。”余笑曰:“如温、李方是真才,力量还在韩、苏之上。”太史愕然。余曰:“韩、苏官皆尚书、侍郎,力足以传其身后之名。温、李皆末僚贱职,无门生故吏为之推挽,公然名传至今,非其力量尚在韩、苏之上乎?且学温、李者,唐有韩偓,宋有刘筠、杨亿,皆忠清鲠亮人也。一代名臣,如寇莱公、文潞公、赵清献公,皆西昆诗体,专学温、李者也,得谓之下流乎?”
太史,音tài shǐ,官职名。明、清两代,对翰林的别称。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3)》。
掌教,音zhǎng jiào,指主管教授。明清以“掌教”称府、县教官及书院主讲。汉·徐干《中论·治学》:“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新唐书·百官志二》:“淑仪、德仪……掌教九御四德。”
门人,音mén rén,指弟子、门生。郑玄注:“门人,弟子也。”清·江藩《汉学师承记·惠松崖》:“(惠栋云:)古人亲受业者称弟子,转相授者称门人,则谷梁於子夏,犹孟子之於子思。”详见《<随园诗话>通注(1·28)》。
韩、苏,指韩愈、苏东坡。
温、李,指温庭筠、李商隐。
如,音rú,此处意思为应当。《左传》:君若爱司马,则如亡。
末僚,音mò liáo,指低级僚属,常用作谦词。南朝·梁·鲍至《奉和往虎窟山寺》:“复兹承乏者,颁名厕末僚。”
推挽,音tuī wǎn,释义:1、前牵后推,使物体向前。后泛指搬运,运输。《左传·襄公十四年》:“夫二子者,或挽之,或推之,欲无入,得乎?”清·侯方域《豫省试策四》:“考尧时九州贡道,已有沿海逾陆之文,不惮推挽,转折以达之。”2、推荐;引荐。宋·周辉《清波杂志》卷十:“(曾鲁公)自此参大政,再登宰席,一时寮旧无在者,深有推挽意,而先人故倦游,但欲庙令以俟老。”
公然,音gōng rán,此处犹竟然。郭沫若《三诗人之死》:“我突然想起关在玄关里的两位诗人来,我跑去看时,公然不见了!”
韩偓(约842—约923),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晚唐五代诗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其诗多写艳情,称为“香奁体”。
刘筠(971—1031),字子仪。大名(今属河北)人。宋真宗咸平元年(998)进士。初授馆陶县县尉,后为翰林学士承旨、权判都省。又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庐州。死后谥文恭。文与杨亿齐名,当时号称“杨刘”。
杨亿(974—1020),字大年。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县)人。北宋文学家,西昆体诗歌主要作家。性耿介,尚气节。年十一,宋太宗闻其名,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中,赐进士,曾为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官至工部侍郎。天禧四年(1020)卒,年四十七,谥号为文。博览强记,尤长于典章制度。曾参预修《太宗实录》,主修《册府元龟》。今存《武夷新集》、《浦城遗书》、《摛藻堂四库全书萃要》、《杨文公谈苑》15卷。
忠清鲠亮,音zhōng qīng gěng liàng,忠清,指忠诚廉政,亦指忠诚廉正的人。鲠亮,指谅直、刚直诚实。宋·苏轼《议学校贡举状》:“近世士大夫,文章华靡者,莫如杨亿。使杨亿尚在,则忠清鲠亮之士也,岂得以华靡少之。”
寇莱公,即寇凖(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天禧三年(1019)封爵莱国公,故称寇莱公。北宋政治家、诗人,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12)》。
文潞公,即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号伊叟。汾州介休(今山西介休市)人。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嘉祐三年(1058),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6)》。
赵清献公,即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西昆诗体,即西昆体,律诗风格名。由宋代《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吟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西昆酬唱集》问世后,西昆体风行一时,宋真宗也无法禁绝。直到欧阳修倡导诗文革新,西昆体流弊才被肃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