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尔达梅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者,为犹太复国贡献一生,是以色列建国不可或缺的功臣,是以色列劳工部长,外交部长,总理。这本书是果尔达回忆自己的一生经历。
传奇的人物,总是伴随着传奇的经历。果尔达生活过三个国家,童年在沙俄帝国,青少年在美国,成年后进入巴勒斯坦地区,后建立以色列。
童年的果尔达生活是贫穷艰辛的,父亲不得不去美国寻找生存下去的机会。父亲不在家的日子里,果尔达通过姐姐,接触到了犹太复国主义。之后一家人搬到美国开始新生活,虽然他们在美国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是一家人都是积极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支持者。
在家庭的影响下,在家里来来往往客人的感召下,果尔达对犹太复国越来越坚定。结婚不久,果尔达和姐姐去巴勒斯坦定居,作为实实在在的犹太复国运动的支持者,参与者。自此,果尔达开始了为犹太复国努力奋斗的生活。
读这本书期间,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让她从社会环境和生活水平都比较优越的美国,移民到贫瘠恶劣靠英国委任政府管理的巴勒斯坦呢?仅仅是心中的理想吗?还是年轻人勇敢无畏的冲动?
如果果尔达和姐姐,年龄再大一些,生活阅历再丰富一些,他们还会选择去巴勒斯坦吗?年轻人才会创造奇迹,因为年轻人有冲劲,没有太多的顾虑,这股冲劲,能推动事情发展,推动局面发生变化,就如果尔达以及那些犹太复国主义移民,他们实践着,摸索着,建立了以色列。
还有一个让我不解的地方,果尔达到达巴勒斯坦后,坚决要做开拓者,即使有中学教师这种比较稳定的工作,她也拒绝了。她坚决要去基布滋----一个集体农业定居点,那里没有私有财产,没有雇佣劳动,没有私下买卖,集体负责所有生产,服务和个人生活所需。似乎有点像建国初期的生产大队。在果尔达的书中,基布滋的形式是成功的,适合犹太人的,而在我有限的认知里,中国的生产大队并不成功。
尽管果尔达非常喜欢基布滋的生活,但是他们在基布滋并没有生活太久,因为他丈夫莫里斯不适应那里的生活,身体和心理都受到比较严重的摧残。他们不得不离开集体生活,去城市里生活。 果尔达夫妇在耶路撒冷生活了四年,这四年被她称为是不开心的四年、艰苦的四年。在这期间,果尔达没有工作,作为全职主妇养育两个孩子,为每日的餐食发愁。
虽然果尔达回归家庭,能很好地照顾孩子和丈夫,但是这不是她想要的生活。所以当犹太劳联的工作职位向她招手时,她认真权衡家庭责任和自己的内心后,决定离开家庭走向工作。这一决定也导致了她和丈夫的决裂。原来,强大至一国总理、“政坛铁娘子”的女人,也是不能平衡好家庭和工作,也为此苦恼。
自此果尔达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是她向往的能让她更快乐更充实的生活。正如书中所说:“如果我能够更加快乐和充实,那么对每一个人,对莫里斯、孩子们和我自己也许都会更好。也许能够应付所有的事情……….当好萨拉和梅纳赫姆的母亲,甚至还能过上有趣的、我所向往的那种生活。
果尔达的政治生涯正式开始了,她为犹太复国,为以色列建国奔忙。整本书中,让人印象很深的是她不断地去美国筹备资金,为以色列移民局安置新移民而筹资,为抗击外围侵扰筹备资金。让人感觉以色列的建设,完全是其他国家的犹太人出资建设起来的,如果没有散居在别的国家的犹太人,以色列很难建立,即使建国,也撑不过阿拉伯和埃及的炮弹轰击。
书中让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果尔达对美国的评价。其他国家对以色列是不承认的,甚至是不公平的,只有美国支持以色列,是以色列的真正的朋友。苏联是不公正的偏颇的,中国对以色列也不够热情甚至无情。这些和我之前的认知有很大的偏差。
果尔达七十一岁时任职以色列总理,被称为“内阁唯一的男子汉”,比撒切尔获得“政坛铁娘子”的称号早许多年。
这是个伟大的女性,不为个人私利,不为荣华富贵,只为全犹太人活着,为心中的理想活着。
她为犹太复国,为以色列的建设贡献一生。
生而为人,这样的一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