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告诉助理,每天要发一篇小随笔时,她是坚决不同意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压根就是一件出力不讨好,得不偿失的事。
简单算下账你就清楚。
一个公众号的价值,主要是两个指标:一个是粉丝数。一个是平均阅读量。
我的读者会发现,我一般一次发三篇文章,第三篇是“今日小随”。
小随笔明显不具有新媒体效应,很难获得高的阅读量和转发。
所以,有了这第三条,反而是个累赘,会拉低平均阅读量,没有“今日小随”平均阅读量反而更高。
这对公众号还是有不小影响的,最起码在和广告主议价时都处于劣势。
“每日小随”也增加了自己的工作量。
虽然只有千字不到的内容 ,毕竟也要过脑啊,也要组织文字,所以写下一篇,从构思到成文也差不多也要30分钟到个把小时。
而且这种笔耕不辍很多时候就是一种折磨。
无论心情好坏,无论身处何地,都要一头扎入字海,立马入定,物我两忘。
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前段时间在内地培训,气温骤降,受了风寒,发了烧。
那次培训,客户要求还特别多,晚上要辅导学员。
培训从早上8:30一直到晚上快9:00,站了一天,讲了一天,全身虚脱到想死。
酒店自助餐已打烊,便在路边打包一盒炒粉,拿回酒店。
那天太累了,真的是不想写啊,可是一想到承诺了要365天不停更,便一边配着炒粉,一边写下了一篇小随笔。
虽然,知道顶多就一千来号人看,可我也不能食言,毕竟一直以自律自居,也被很多人视为榜样,说的臭屁点,总要对得起众人的眼光才好。
你可能会问,既然是负回报,自己又累,何苦要坚持这件事呢?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是能给读者带来些价值。
写小随笔前,我就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写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感悟。
说实话,做自媒体两年来,最大的体会是这世界上虚假的东西太多了。
要不是为了迎合某种旋律粉饰而成的价值观;
要不就是未经自己检验的观点贩卖。
凭借着对人性弱点的利用,流水化的生产,以及商业化的包装,这些观点、文字、价值观不经意就流入大众的意识形态之中。
使得这个世界对很多人来讲,只不过成为了洞壁上的皮影戏。
我不是要当公知,而想尽自己的一点力,把世界真实的一面,一点一滴的告诉你。
我出身在70年代,上过大学,打过群架,卖过带鱼、做过服装生意、开过经纪公司、做过销售、当过500强高管。
遇到过最坏的合作伙伴,也遇到过最好的领导,被人坑过,也被人帮过......
这些真实的经历,通过小随体现,不见得就是真理,但最起码都来自亲身的检验,而非纯粹的臆想。
打个比方,你准备去某个地方旅游,在官网看到的都是震撼绚丽的图片,和出神入话的传说。
而良叔却去过那个地方,只会告诉你那地方蚊虫多,要带防蚊水;景区哪家饭店会宰客;以及哪个景点才最值得看,甚至直接把攻略给你......
这种借鉴和忠告,也许就是“每日小随”的价值所在。
如果一味标榜带给读者的价值,显得过于虚假,写小随笔其实也给自己带来一些益处。
首先,每日写小随笔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
正如画家每天会画很多小样,音乐家每天要吊嗓子,而作家也要每天小练。
大作家钱钟书,据说每天写300字左右的卡片,几十年雷打不动,所以才能写出伟大的作品。
所以,任何一样能力都是要天天磨砺的,这样才能经久励新。
其次,每日小随也是长文的材料。
一篇长文,往往需要选题精准,还要观点和素材完美组合,论证也要系统的展开。
而有时突如其来一个观点或事件,暂时不够形成长文,以往便会随之流失。
现在,可以通过小随笔进行记录发表,既可以看看读者的反映,也可以等到思考成熟后形成长文。
所以,每日小随笔也是我的一个素材库。
最后,每日小随是自律的一种锻炼。
这么多年与自我的较量中,明白一个真理,频度远远重于数量。
就好比,一口气做30个俯卧撑,这事儿大多数人能做到。
可是让你每天做一个俯卧撑,连续做一个月,估计有一半人都做不到。
如果坚持一年呢?可能80%的人都做不到。
所以,时间频度连续的难度大于每次数量的强度,这也是自律的高阶表现。
我认识一位很成功的人,他每天洗冷水澡,持续了15年,他告诉我一句话:
“其实坚持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是好的习惯,一旦坚持下来,你得到的不仅仅是表象收益,更重要的是让你拥有一种优越感。
因为你心里也会默认自己的强大,这种心灵的力量,才是自律赐予你最好礼物”
因此,“每日小随”也是我自律的具体产出物。
“每日小随”写了一段时间后,阅读量果然如预料般寥寥,但是让我吃惊的是,很多读者朋友每天都会在这个栏目下留言,这一点让我很欣慰,总还是有人愿意和我同步,来一起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这也给了我继续写下去的信心。
无论多少人关注这个栏目,我都会持续写下去,也欢迎你常来良叔的这块自留地坐坐,我不但管酒还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