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维度决定认知,还是认知决定思维能力?
思维的维度决定一个人的认知程度吗?为什么不是认知程度决定思维的维度呢?
思想维度没有好或者不好,因为维度这个词应该是时间空间的无限角度。这才是维度。
思想维度就是每个人看待一件事物,得到的判断是不同的,就像是一个花瓶,有人看到的是花瓶本身,有人看到的是花瓶里的花的枯荣,还有人看到花瓶里面的水,还有花的新鲜程度,还有人主意的是花的品类以及代表的意义,有人还在想送花的人与主人的关系,或者主人喜欢这个花是什么性格。
不同的人看待问题就有不同的视角和不同的维度,这里没有优劣。只有看花人的心态和目的不同而已。
刚刚发生的一桩事情,就说明了认知差异,一家四口在我的门口,小女儿10岁,小儿子2岁左右,夫妻两个30几岁,这样的一家人。一个发广告的小姑娘。发了一把扇子给了孩子爸爸,小姑娘也想要,发扇子的没有再给一把。因该是有任务或者不愿意无谓浪费一柄广告扇子。
年轻的爸爸看了看扇面,递给了10岁的小姑娘,于是小姑娘就拿着扇了起来,没扇几下,坐在车里的2岁男孩,就在那里啊啊只叫,意思是我要那个扇子。于是小小姑娘抓紧闪了几下,就给了推车里的弟弟,小不点接过扇子,看了一眼,眼就看着别处,手里不规则的摆弄着,天气很热,妈妈看到这里,直接从小不点手里拿过扇子,给自己出汗的头脸扇了起来。最后这个扇子在妈妈的手里起了作用,给小的扇,给大的扇,还要给自己扇,爸爸是没这个待预的。这样一家人在妈妈的就走了。
很多人说,就一把扇子,几个人,能看出什么来呢?跟认知有什么关系吗?
有的,看看四个人的反应,就可以看到思维的差异。年龄跟阅历认知思维是不一样的。
爸爸接过扇子看了一眼,因该是看上面的广告。这是给发扇子人的回应。他的目标视线也在广告本身,而不在扇子。
小姑娘纯粹就是拿来扇一下,就是新奇,顺便扇一下,简单的使用一下。
弟弟就是特别纯粹的好奇,他就不能分辨这个东西是干什么的,拿到手为目的,什么都不为,就为了抢扇子,满足好奇。
但是妈妈拿过来就有了功能,成了全家的人力风扇,送来凉风。因为自己感觉热了,那么就关心孩子也是热的,所以给他们扇风才是拿过扇子的目的。
我作为看客,看到的是这个过程,看到的是全方位的思维层次。写到这里来给大家分析。
但是谁知道是不是还有一双或者双眼睛看着这一切呢?他们又在有着怎样的思维视角呢?
其实这里最关键要说的一点,就是认知程度才是思维程度的天花板,因为见过,听过,用过,这才是对事物的认知。
2岁孩子的认知只能是好奇,所以决定思维的一定是认知的深度和广度。这是一切思想的根源。
不要说你的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最关键的是没有见识过大舞台,怎能感受舞台的魅力呢?
还有一层就是别人嘴里的舞台,与眼里看到的舞台,还有心里刻画的舞台,这才是人的基本思想维度。
听到的,看到的,加上自己心里描绘的,这些,才是一个人的思想维度。
提高认知能力,因为认知决定成就,再好的思维能力,没有见过的永远是你的局限。
把现在的汽车搬到明朝,一定会说这是神物,不是思维不够,是认知不够限制了思维能力。
一个见得多的木一个没见过世面是,思维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认知的力量。
思维不管怎么说,都只能是以认知为天花板的。
思维的三个维度,就是时间变化、空间差异化、和人性变量。
所有的思维意识,都不会超过这三个维度。目前所有维度都是建立在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之上的变量。这就是思维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