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中午听了播客节目《知行小酒馆》雨白对话微软CTO韦青,不得不说小酒馆邀请的嘉宾咖位越来越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及才华横溢,从范围上讲可能已大大超越了当前其听众的认知边界了。反正我全程听下来,脑子像是跑了场马拉松,太消耗了!如雨白说的,嘉宾的认知角度,她从没想到过,也被他的博闻强识惊掉了下巴。
为什么烧脑呢?因为谈的是AI。年前我也买了本书,是OpenMind创始人写的《浪潮将至》,他阐述的观点和韦总阐述的类似,无论是AI公司高管,开发AI技术的,还是设计AI产品的产品经理,再到推广AI应用的人,总之,AI行业产业链上下游的人,都应该逐步关注AI对人类未来造成的影响。如何平衡技术安全与人类文明安全的问题,成了我们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AI产品在发布出来的时候,是没有带说明书的。大众使用者如何往正确的方向去利用好这个自动机,让它成为人类的助手,而非威胁生存焦虑的来源。AI技术如果没有合规性的约束,就很容易被坏人(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种族)滥用。这将会对人类文明造成极大的潜在威胁,需要全球达成一个共识(无论是个人、组织、民族、国家、全球)。
在听播客前,我对AI逐步会替代人类的说法其实挺焦虑的,但听了专门从事模型应用的CTO讲解后,理清了几个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部分焦虑。
一、AI的语料是靠人投喂的。人是主体,而非机器。Plus指的是人*机器,而非人+机器。意思就是说,机器的运行逻辑来自人类的价值观投喂,就比如人类最终将被AI替代的观点,也可能是一些制作恐慌论的人投喂这种焦虑给机器的结果。
二、AI算法的执行,是依据概率来进行的,而并非它会做这道题。不同的应用场景可以给AI设置不同的温度值,温度值越高,它回答得就越跳脱,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三、我们是工业化时代培育出来的人,在个体立足社会的性能上也接近于机器人,因而能够被机器替代的,就是人被训练出来的这部分性能。但人还有些非性能型的天生配置,区别于机器,这就是人性。人性+机器的结合,应该用来做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我们应该学会的是思考与提问,借助AI去一步步深挖,获得对未知世界的真相。AI时代来临,如何教育下一代。家长的思维应该转变,培养孩子对世界好奇,善于提问的能力。
四、使用者如何辨别机器的输出结果?韦总举例:AI就如西游记里的白骨精,使用者就如唐僧猪八戒,而制造AI的人如孙悟空。白骨精最终要不要披上人皮,变成智能人,这取决于唐僧猪八戒的批判性思维的高度。机器就是机器,人就是人,机器替代的是人在工业化时代训练出来的职能,让其生产化效率变得更高;而人是有五官及情感的,我们有的是探索精神,好奇及七情六欲。
好像突然不那么焦虑了,原因是觉得AI技术并不了解,觉得复杂高深,且未来它还将要取代人类。但有了上面的一些了解,似乎对它去魅了很多,最终它是被人操控的,而不是人类被它取代。
当然,这里就要说到批判性思维,无论是谁的观点,我们都要学会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听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开拓多元化的视角,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陷入信息茧房,这对长于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我们太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