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时我的语文老师总是极爱给我们推销世界,推销知识。有一次上课,忘了因为是什么机缘,她突然想起我们应该读读中国的古典四大名剧,这是个新名词。巧的是,周末我去买习题,在书店的角落里一眼扫到了一本落满灰的大厚书,书名就是《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不久就放暑假了,没事干的时候,我就捧着这本大厚书,稀里糊涂读完了《西厢记》。我这个不怎么有古典文学基础的人来看这本书还真是费劲,但是我也真真切切发现了她的美,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虽然读得囫囵吞枣,但是张君端和崔莺莺的故事,还有那些让我又懂又不懂的词却深深印在我的脑子里挥之不去。开学了我继续上课,大概其他同学没能象我一样恰巧碰到这本书和那些剧目,或者他们没有我和戏曲这么有缘分,反正在我们的谈资里没有西厢,没有牡丹亭,直到毕业。
上高中了,有一个学期,语文课本里有大量中外戏剧选篇。当然有我自认为熟悉的《西厢记》。我惊奇地发现,怎么男主人公变成了张君瑞?我无法接受,拿着那本《中国古典四大名剧》和老师对峙,非说是课本写错字了,反正最后我输了,语文老师给我找到了好些《西厢记》的版本,让我接受了一个震撼的事实,我初中时遇到的那本书是盗版。在接受事实之后,我又在课本上学到了一个新名词,叫“元曲”。确切的说,是加深了对这个词的印象。因为我原来脑子里记得的“元曲”只是“散曲”,而“散曲”只是“元曲”的一种,另外一种就是像《西厢记》这样好长故事的形式,这种就是“元杂剧”的剧本。“元杂剧”是中国戏曲成熟样式的开始,这就让我明白,原来我看过的张君端和崔莺莺的故事,是戏曲的剧本。
怪不得和这书这么有缘,我从小就爱看戏,也说不出为什么喜欢,就是觉得有种说不明白的美。后来发现了中央11台,我也老看,自打知道《西厢记》是戏,总是有意找找是不是遇到了杂剧《西厢记》。
后来上学,义无反顾,选了和戏曲有关联的专业,专业课老师很遗憾告诉我们,元杂剧是什么样子已经看不到了,只在一些剧种中有些疑似的元杂剧元素罢了。可以说元杂剧的生命结束了。
可是我觉得并没有,现在的元杂剧剧本我们还能看到一百多个,当读者看完之后,也许会讲给别人,也许会改成其他样式进行演绎,在遥远的百老汇舞台上,至今也有《中国孤儿》在上演,这不就是元杂剧的生命在流淌吗?当我无意间翻看了《西厢记》,把张君瑞张君端的故事讲给大家听的时候,这不就是元杂剧的生命在流淌吗?如今的戏曲舞台上《西厢记》被改编成多个剧种,甚至是影视作品,轮番上演,这不就是元杂剧的生命在流淌吗?
所以,我想说,当你我翻开了那页书,元杂剧就诞生了新的生命,死亡只是她的一段路程,生命才是她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