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看《圆桌派》几位老师谈现代婚姻很有感触:梁文道:“现在不是说越来越多女性,选择过单身的生活吗?那么好像我们就觉得很奇怪,那女的为什么不结婚,但是我越来越觉得,其实真正需要婚姻的反而是男人。”徐静蕾:“我是觉得谁自己愿意干嘛就干嘛,你想要结婚,你觉得结婚幸福,那我就恭喜你。每个人就过自己觉得高兴,没必要拿自己当一标准去评价别人,也没必要拿别人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结婚是为了幸福,离婚也是,不结婚也是。所谓幸福,就是我可以按我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2、我渐渐把“这种事为什么要发生在我身上”的想法替换成了“这种事想教会我什么”,然后发现身边的一切都改变了。 (我是一切问题的源泉,我是自己的主宰者,外界的一切都是用来教育我的,帮助我成长。)
3、心理暗示有一个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仪式化。 你看过很多电影里,邪教给人洗脑,就有各种仪式化。仪式感本身,就是特别容易让人接受心理暗示的。
4、,我刚刚加入投行工作的时候,还是底层的小阿搜,大概可能因为尚算年轻貌美,有次我们大领导带着我的MD和我去见一个早年从上海到香港的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富豪,由我扮演(本色出演)花瓶。但我们大领导在向富豪介绍我的时候,说:这是我的同事XX。整个晚宴,我体验了一把和高我十级的领导及老板富豪平等的幻觉。多年后我回想这一幕,其实我很少和那种级别的领导打交道,但我从他身上学到这一课,让我在后来无数次向别人介绍阿搜和实习生时,都会真诚地说,“这是我的同事!”
(我跟员工也是如此。我从来不说他们是员工,我都是说同事。
这段描述里,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老大的介绍直接决定了众人对“她”的态度。
例如,我们约着去唱歌。
我妹妹订的包间,她先去等着我们了。
我妹妹本身就是个小太妹,纹身从脖子到脚,大家先去了,她忙前忙后,众人以为她是服务员,又是要微信,又是要搂搂抱抱。
我到了以后。
我跟大家介绍:这是我妹妹,亲妹妹。
众人,接着就转变了态度,对她客气有加,还敬她喝酒。
男人对女人的身份定义,很大程度取决于这个女人本身的身份,我的朋友他们就是再不要脸,也不可能对我妹妹像对服务员那么样动手动脚,他们私下勾搭在一起,那是他们的事,当面必须要像尊重我一样尊重她。
我们出差时,尤其是带着女同事出差时,一定要用一个很受人尊敬的角色来定义她,不要让人觉得这是咱的情人、路人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