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姑苏古城东南角的双塔街道,是春秋时期吴国王宫“子城”所在地,是“天堂里的书房”,人文荟萃,底蕴深厚。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规划建设阖闾大城。伍子胥率领人员,不辞辛劳,“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终于使一座周围47里,有8座陆门、8座水门的姑苏大城屹立起来,经历2500多年风风雨雨的侵蚀,苏州古城的位置至今未变,依旧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这在全世界都是极其罕见的。
伍子胥建造阖闾大城的同时,在城内筑一小城,为城中之城,习称“子城”。子城实际上就是吴王的宫室,故亦称“王宫”。
子城范围多大呢?《越绝书》说“吴小城,周十二里。”从现在的地形看,大致南至十梓街,北至干将东路,东至公园路,西至锦帆路。四面都筑有城墙,其下广二丈七尺,高四丈七尺。有三个城门,两个水门,还有城楼等。
自春秋至元末,子城始终作为行政中心而存在,历来为吴国、会稽郡、吴郡、吴州、苏州、中吴府等治所。
司马迁南游吴地,看到了苏州古城,叹道“吾适楚,观春申君古城,宫室盛矣!”可见那时的古城气势恢弘。南宋时,高宗赵构欲建都平江,命官员对子城大加修葺,扩充规模,拟作皇宫。因此,子城的建筑相当可观,有厅、堂、楼、亭,植花种树,类似园林。⋯⋯
元末,张士诚占城,自称吴王,将子城作为王府。朱元璋大军围攻平江,张士诚难敌朱军。兵败后火烧齐云楼,成为一片废墟。
明初,苏州知府魏观拟在废墟上建造府署,被人诬告“图谋不轨,灭亡之基”,遂被杀。
从此,此地荒废,清末作为校场,在此操演兵马。民国初,西边改建为公共体育场,东边辟为公园,中间筑成马路,即今之五卅路。
公园路到凤凰街直线距离200米,凤凰街全长290米,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离子城不到500米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