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一、下岗
深秋时节,一条东西向深沟两旁零零散散的柿子树上黄红色的落叶,在凄凉的西北风的吹拂下,随风飘落在破败的橡胶厂区,往日下班熙熙攘攘的人群如今变得稀稀落落。
“这以后该怎么办呀?”下班走出工厂大门的工人王强仰天长叹着。
他脑子里老是回想着今天车间主任给他说的话:“小王呀,现在是1998年10月底了,由于多种原因,咱们厂马上就要停工停产了,你要赶快做好下岗的准备。”
面对下岗,王强也无可奈何,他想了许多,准备回家把这一情况告诉给妻子共同商讨对策。
吃完晚饭后,王强将他要下岗的事情告诉了妻子,她表示惊讶。
下岗已成为事实,王强想自己已经34岁了,文化只是小学程度,虽然自己头脑思维灵活,原来在厂里工作时积极努力,多次被评为劳动能手,生产标兵,还担任过小组长、小班长,在班组深受大家的赞赏,自己生活也无忧,但如果马上下岗进入社会,自己真是无所适从。
二、磋商
为此他跟妻子探讨过一些办法,但都觉得不妥,于是就决定到哥哥家去商量。
第二天上午,他骑着自行车到了哥哥家,兄弟之间问寒问暖,寒暄过后,王强把自己下岗的事告诉了哥哥,哥哥问他有什么打算,他回答说:“已经想了好几天了,也没想出好办法,今天来就是想听听哥哥的想法。”哥哥说:“那你先说说你的想法吧?”
王强说:“我文化程度低,没有做买卖的经验,要是在城里发展一点优势也没有,不过我觉得我的动手能力强,脑子还算灵活,这些年在工厂得到锻炼,也提高了很多能力,到农村老家去发展还算是有优势的。”
哥哥听了他的陈述,觉得确实是事实,于是就说:“你说的有道理,城里你确实没有好干的,要干那只能出卖劳动力,那是要受人管制的,确实不自由。”
哥哥是做买卖的,有点经商经验,他觉得王强要做买卖确实是有点难,因为他没有做买卖的经历,而且关键是文化水平太低,要学点新技术也很困难。
反复考虑之后,哥哥也把王强的重点放到农村。于是他对王强说:“要不就按你的想法办吧,先回农村老家了解了解情况再考虑自己力所能及干的事吧。”
王强听了,同意了哥哥的看法。等吃了中午饭后就告别了。
三、卖煤油
没过几天他就回到了老家,和父母有说不完的话,他把自己下岗的事情告诉了父母,并说计划回家干点事情。
父母了解了他面临的困境,特别支持他回家的想法,父亲说:“回来就好,既然下岗了,也不要太发愁,回来你想干什么?”
王强说:“我还没有想好。”
父亲是个聪明人,虽然六十多岁了,脑子特别灵敏,他以前多年都是生产队长,凡事都很有计划,过光景更是一把好手。他听到王强的想法后,大脑飞速地运转起来:“现在,这里农村经常停电,停电后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煤油用量是挺大的,况且这里农村离城里又远,卖煤油也是挺麻烦的,有没有人经营这个小买卖,何不试一试呢?”
父亲笑了笑,好像发现了新大陆,就对王强说:“我刚才想到了卖煤油,虽然让人说起来不好听,但确实是个买卖,你看怎么样?”
王强听到了父亲的话,好像一语点醒梦中人,说:“爸,你的这个想法很好,我可以试一试。买卖没什么不好听好看的,能挣钱就行。”
说干就干,第二天早上,王强就骑着自行车到城里买了两个几十斤的塑料壶,一个小称,一个注子等卖煤油的工具,到批发煤油的地方灌满了两壶后就回家了。回家后觉得很高兴,总算准备好了,只等明天出去叫卖了。
早晨,王强起来后,简单吃了点饭,就跟母亲说:“妈,我出去卖煤油去。”
“行,出去注意安全,早点回来。”母亲嘱咐着。
王强推着自行车出了院门,也不知该往哪个方向去。面前的北边,交通不便,西边是人员集聚繁华的小镇,南边交通也不方便,东边是青黛色的霍山脚下。
他思忖了片刻,决定往东方向去,因为那里是山区,人们出行不便,同时那里也遇不到自己熟悉的人。
东边的太阳已爬出了山头,金色的阳光照耀在王强的脸上,一股暖意涌满全身。去往东边的路一直是上坡,不能骑行,于是他只能推着自行车缓步前行,大约走了一公里,来到了邻村,在一个人烟比较多的地方停了一会,准备叫卖,但心里胆怯,又觉得没面子,害怕见到熟人,终于摇了摇头,没有叫出声来。无奈,只有继续前行,又走了两公里,来到一个小村庄,远远看见有几个人,他想停下来,但还是叫不出口,他心里说:“怎么做买卖这么难,一个大男人连句叫卖的勇气都没有,真是太没出息了。”他责怪着自己。他提醒自己:“不行,还是往前走吧。”越走脚步越重,身上的汗也越来越多,他分不清,是体力的消耗还是心里的压力,哪个原因造成的。就这样连续走过了好几个村庄,煤油还是一点也没有卖出去。
太阳上升的角度越来越大,照在身上的热量越来越多,路越来越难走,山越来越近,坡越来越陡,头上的汗越来越多,王强在空旷的山坡上,面对前面远处的大山,放开嗓音大声呼喊:“卖煤油,卖煤油,有人要煤油吗……”这声音随风而逝,传得很远。我终于喊出来了,他觉得很自豪,自言自语地表扬着自己。
他正纳闷前面还有没有村子的时候,恰好有一个到山上砍柴的大叔路过。王强上前问道:“叔,前面还有村庄吗?”
“有,叫孙家山,住着十几户人家。小伙子,你想干什么去呀?”大叔看了看王强问。
“我想出来卖煤油,不知这里需要不需要?”
“需要,太需要了,这地方山高路远,经常缺电,大部分人平常照明都是用的煤油灯,你跟我走吧,一会儿就到了,我跟那里的人熟,过去给你介绍一下。”看得出,大叔是个热心肠的人。
“那就太谢谢你了。”王强跟大叔点了点头。
就这样,他们边走边聊,到了孙家山,此时大叔看见一个熟人,就把王强介绍给了他。王强就抓住这个机会,赶紧介绍自己的煤油和价格,那人知道了王强的来意很高兴,就说:“你等一下,我叫一下其他人去。”
听说人们需要煤油,王强很高兴,他静了静自己的心,等着村民们的到来。
过了一会儿,刚才那人带来了好几个人,都拿着装煤油的器具,来到了王强的面前,说:“我跟他们商量好了,你价格便宜点,有多少斤我们都要了。”
王强想了一下,这是好事,只要他们全要,少挣点也行。于是就说:“那好吧,我就按最低价全给了你们,为咱们日后增加点信誉,便于咱们日后常来常往。好吧,我给你们分开。”
随后,每个人根据各自的需要报了个数,王强逐一跟他们分好,随后和人们寒暄了一会,有的人还提出让他每隔一段时间来一次,王强应允了。
他离开了村庄,心里很高兴,总算把煤油卖出去了,有一种轻松自在的感觉。
在随后一年多的日子里,王强就忙碌在买卖煤油的生意中,经验越来越多,顾客越来越熟悉,当然,买卖越来越好,收益越来越多。
四、开荒
在空闲时间,他不愿意浪费其他赚钱养家的机会,他看中了老家门前的那条沟,计划开荒种地。
他对父亲说:“爸,我想利用空闲时间把咱们门前的这条沟开垦种地。”
父亲听了觉得不可思议,父亲心里想,那沟原来是老早村里用洪水浇地用的,现在已经废弃了,最深处有十多米,最宽处也有十几米,长约有二百多米,要开荒种地那实在是不简单的事,太费劲了。就告诉王强说:“你自己考虑吧,我觉得那太费时费力,况且你能完成吗?”父亲有点忧虑。
“能。”王强坚定地答应父亲,接着说,“爸,我是想,这是个长远的事,我在农村里没有土地,我要是开垦出来,虽然费劲,但那是长久的。我大概计算了一下,开垦完成后,有二亩多地,如果我种上麦子,一年也能收二千多斤,也够了我家的口粮了。那我其他挣的钱就是结余,我积累点资金后再考虑做其他买卖。”
父亲听了,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就表示支持。得到父亲的支持,王强就立即行动起来,每天利用空闲时间用镢头、铁锹、耙子等农用工具,利用多半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开垦计划,秋种的季节按时种上了冬小麦。看着绿油油出土的麦苗,父亲夸奖王强:“儿呀,还是你想得对,做得出,爸对你就放心了。”王强听了父亲的赞扬,心里也是热乎乎的,在开垦的过程中父亲也是出了好多力,帮过很多忙,他特别感激父亲。
五、卖柴油
在卖煤油的过程中,他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商机,当时农村农业机械已大量使用,所需柴油量较大,他在经营煤油期间认识了他的一位同事经营柴油生意,他就想是否可以利用这个关系进入经营柴油的买卖,实现由卖煤油到卖柴油的转变。
他主动找到他的同事,说:“兄弟,听说你运油买卖经营得不错。”
同事说:“没办法,也是逼着干的,不过效益还差不多。你怎么样?”
王强说:“不怎么,比你差多了,今天找你就是让你帮我一把。”
同事说:“咱们是同事,同是天涯沦落人,你说,只要我能办到的事,肯定会尽力而为。”
王强觉得朋友够意思,于是就把自己计划在老家经营柴油的想法说给了同事,同事说:“那好,这件事对我来说是小事,你准备吧,好了需要柴油我给你送去。”
王强谢过同事,就回家准备了。他把父亲的一个旧院子进行了整理,围上了简易围墙,同时在同事那里买了十几个大油桶,这样一个简易的卖油场就落成了。
万事俱备后,单等同事将柴油送过来,同事如约而来,将十几桶装得满满的。
听到王强这里有了柴油,近处的亲朋好友来的甚多,他们使用后都觉得油价便宜,质量优质,还可以暂时赊账,这样很方便。经过这些人的影响,很多人也纷至沓来,买卖逐渐兴旺。
村里的吃水是个老大难问题,每家每户都要备有拉水桶,这样可以在其他村里有水的地方用平板车去运,于是淘汰的油桶派上了大用场,很多人在王强这里购买了油桶制成了拉水桶。当然,他抓住这个意想不到的时机在其他地方购进了好多废油桶。
一年下来收入可观,村里的人都刮目相看,都说王强脑子灵活,头脑好使有两下子。
王强利用挣来的钱,购买了摩托车,安装了电话。连续卖了一年柴油后,虽然积累了一些资金,但效益逐渐变得有点下滑,于是王强思谋计划着再干其他大一点的买卖。
六、办洗沙厂
真是说曹操曹操到,无巧不成书,就在王强计划买卖转向的时候,远处的哥哥给他出了个主意,打电话对他说:“弟,我有一个想法,你看有没有参考价值,我所在的地方,这里很多人都办了洗沙厂,效益很不错。我看咱们村里南涧河里面就有很多沙,是不是可考虑办个洗沙厂?”
王强听到哥哥的点子很有价值,就说:“哥,让我考虑考虑,过几天我上你那里看看再说。”
王强想了许多:“要办洗沙厂,需要技术和资金,还要冒很大风险,资金自己有点积累,关键是技术一窍不通,还有就是生产出来,也不知道能不能卖出去。”
过了几天,他带了一个电焊工到哥哥那里的洗沙厂考察,他详细地看了看洗沙设备的结构,心里就有了底,因为在工厂时他是个机械工,这方面确实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见到哥哥后,他把决定办洗沙厂,自己动手制作洗沙机的想法告诉了哥哥,哥哥同意了他的想法。
回家后,王强就把洗沙厂选择在自家一座老房子的地基上,通上了电,修理了流水小渠和蓄水池,购买了些其他必需用的工具。接着就跟电焊工共同研究制作洗沙机的方案,经过一段时间的制作,洗沙机终于研制成功,经试验效果良好。
洗沙机的安装成功,王强心里很高兴,总算自己的想法变成了现实,以后就是怎么打开销路的问题了。他先组织了几个自家人,试着生产了几天,觉得还算顺利,于是他心里有了底。
为了打开销路,他骑着摩托车,拿上样品,到近处有建筑工程施工的地方打听需求,推荐自己的产品,刚开始没有经验,遇到了很多次闭门羹,所以一度也很失落。村里各种说法接二连三,有的说:“王强这次可是栽了,费了那么大的劲,投资了那么多,有没有销路。”有的说:“他生产的沙质量不行,没人要,肯定卖不出去。”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1997年的春天,距离三公里远的一个村,一名民营企业家要建一座化工厂,这个村里的一位亲戚把这个信息告诉了王强,他觉得这是个大好机会,于是就千方百计利用人脉找到了项目部的负责人,跟人家沟通后,负责人让工程技术人员化验了他拿的样品质量,结果符合上料标准,于是签订了购沙合同。
销路有了,王强就放开手脚地干起来了。因为拉沙,洗沙,甚至运沙都需要人力,于是他就委托人写了个招工告示,贴在村里显眼的地方,上面写了招工人数,拉沙运沙价格,并说明优先使用本村人。
村里人看了后,有的就说:“王强突然招工,可能是有买卖了,他招咱们村里人,确实是件好事,不但咱们有事干,还不用出村去。”
于是报名的人很多,王强根据需要招了十几个年轻力壮的人,有二三个人在洗沙机上,轮流负责进料和出口处的工作,其他人自由组合,有负责挖沙的,有负责装沙的,有负责运输的,真是你追我赶,劲头十足,呈现出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洗沙机声音不停地响着,进口处的沙料供应不断,出口处的沙粒像瀑布的流水,散落在地面的沙堆上越积越多,呈锥形向外不断扩展。
看着产量的不断增多,王强的脸上终于有了久违的笑脸,多少天的操心劳力总算有了结果。
运沙的车辆源源不断地把每天生产的沙子运往施工单位,并都及时地结账了。这样技术成熟了,资金周转了,一切万事大吉。就这样干了多半年,直到冬天结冰才停下来。
虽然今年忙忙碌碌,但总算账效益不佳,关键问题是单靠人力费时费力,成本高,效率低。
王强此时又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他计划购买装载机,向机械要效率,提高效益。但他把自己的想法跟家人商量时,大家都不支持,原因主要是投资太大,一辆新装载机需要十七八万,要筹集那么多的资金实在是不容易,况且就是想办法买下,一旦日后买卖不好怎么办?
王强想大家的顾虑确实是有道理,担心不是多余的,凭他这么多年的打拼积蓄也只是有个零头。要买装载机确实资金缺口较大,凡事都有风险,不冒险就不能发展,于是他想办法选择了向银行贷款,终于凑齐了资金,买下了一台装载机。
第二年天气刚开始解冻,他就行动起来,他自己提前学习了装载机操作方法,这时派上了大用场,大量节省了人力,产量急剧增高,经济效益翻了好多倍。
花无百日红,随着那个化工厂的建成,用沙的数量急剧下降,生产出的堆沙越聚越多,造成了资金回笼慢,小小的洗沙厂遇到了不小的困境。不过好的一点是装载机的贷款已经偿还的差不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的沙源不多了,取沙越来越困难,再要生产就面临着购买沙源的问题,但那也需要一定的资金。尽管当时王强手头资金困难,但为了日后生产,他又筹集资金购买了二十多亩地的沙源。
又过了一年,一条高速公路在自己村的东边开始兴建,需要大量沙子,经过检验他生产的沙子达标,于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摆在眼前,不但单年度生产的沙全部销完,就是以前积存的都全部卖光。
高速路建成后,他的沙源也不多了,随后又是零零散散,面对如此情况,王强还是坚持生产,积聚存量,他相信只要生产出来,总有机会出售,于是积累了大量的存沙,可以说堆积如山。
七、事故
真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一天上午王强亲自开着装载机取沙时,由于沙层很高,就在装载机刚好取满沙后退时,前面沙层突然出现塌方,一下把装载机前面的兜子重重地压下,造成驾驶室里的王强突然弹离座位,头部重重撞在驾驶室的顶部,他懵了一下,很快发现血液流在脸上,手一摸全是血,他本能地用手使劲按住了头部。
幸好在一旁的运沙工发现,赶快叫人进行了简单止血处置,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他送到医院进行了治疗,医生说:“头上被撞了好长的一个大口子,封了好多针,幸运的是,检查结果没出现大问题。”于是住了十几天就病愈出院了。
此后,王强思想出现了巨大波动,他觉得自己的命是捡回来的,没必要再那么拼命了。回来后不久,他把沙厂转让给了别人,把自己原来生产剩下的沙进行了封存。不过,后来由于各方面原因,沙厂纷纷关闭,他那堆沙卖了个好价钱,比原来翻了好多倍。
八、结局
王强在县城繁华地段买了高档楼房,扶持儿子开办了个小百货超市,后来又照看孙子,直到退休,有时开着小车出去玩玩,或去近处游览,有时打打扑克,下下象棋,悠哉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