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上班路上的缝隙时间,好奇的点开了这本书,但却有意外的收获。
没有人,比一个完全蒙在鼓里的人更斩钉截铁。
小时候经常会听到“这孩子自尊心强”这句话,便一直潜意识理解为这可能是不大好的意思。后来特意去查了百度百科,结果发现果然跟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总有人会把“面子和自尊”混为一谈,容易被伤的是面子而不是自尊,自尊是用来自强的,而不是用来小心翼翼呵护的。而这本书,是一本工具书,便是要帮助我们调节认知,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环境、自己的表现和自己的尊严、自己的价值之间的关系。
影响自尊水平低的五大要素:
一、批评与道德挂钩。不能因为喜欢玩泥巴把衣服弄脏了需要洗,就被指责心里边没别人,是一个自私的人。也不能因为只是喜欢玩泥巴而不是玩乐高,就被指责没品位。不要把一件事实上客观的小事上升到道德层面。
二、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不能因为玩泥巴衣服脏了,就被指责这辈子就这样玩完了,就被指责不尊重洗衣服人的劳动成果了。就是这件事本来就没那么严重,但是批评的人就容易把它放大。我们平时经常说“上岗上线”就是如此,因为一件小事上升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程度。不要把行为和实质的这种程度过度的夸大。
三、禁止手势的频率过高。少量的批评带来的压力不会造成多大的伤害,而高频率对大多数事情的指责,会导致什么也都做不好。这里的“手势"不仅仅表现为手部动作,一次次面部的微表情,一次次无奈的摇头,一次次摆手的动作...都是想给对方传达否定禁止的含义。
四、禁止手势不一致问题。就比如,这孩子不干活你骂他偷懒,这是一种禁止手势。好了,过两天这孩子干活了,干了活以后,你又说,谁让你干这个的。就是你会发现,干了不行,不干也不行。然后孩子写作业,不找你签字你骂他,找你签字你也骂他。就是当你自己情绪烦躁时,别人做什么都是错。这样别人直接懵掉,不知道到底要如何做才能不挨骂。
五、禁止(手势)源于家长情绪的频率。当压力变成了不稳定的炸弹,对方任意一个举动都可能是导火线。在我们生活中,大多数家长批评孩子,是没有原则,没有方法的,就是想批评就批评。他就一条,他觉得批评是为你好。然后就找各种各样的方法进行言语上批评教育,既没有合适的频率,也没有一定的原则,也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情绪问题。反正就是今天他情绪不对了,踢猫效应,就要把这个气撒出去,正好撒在你身上,事后他好了,你情绪化了。你会想,到底我哪些地方做错了,产生自我怀疑开始了。
低自尊水平它的影响很大,人们会对被批评这件事上瘾,上瘾就是在脑海中,自己批评自己,自己不断否定自己。
自我改变方法:首先,先发现它,就是如果你能够盯住那个情绪看的时候,你就是情绪的主人。禅宗讲主人翁何在,此刻谁在掌管这件事。发现它以后做三件事。一、揭穿它的真面目。告诉它我发现你了,我了解你要干什么,“你心在刺痛我,就是要逼我遵守从小就遵守的守则”,“我已经洞察你,休想在利用我潜意识里的感情”,这个你,就是脑海中的那个小人,不断的批评和掌控你的那个人,要学会揭露它的真面目跟它勇敢对话。二、跟它顶嘴。强调自我肯定的价值。三、让它失去用武之地。当你在说我很糟的时候,把它变成“我正在想我很糟”,从一个沉浸的状态去变成一个观察者的状态。其次,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估。客观的看待自己的缺点,最后每天肯定自己的小成就增强认识。当你能够对那个批评你的人表达一种感谢,你的状态就强大了很多。“你是因为过度想保护我,所以你才批评我,谢谢你。谢谢你想保护我,我知道你像我妈妈一样替我操心,你希望我不要受到那样的伤害,我理解你”,看穿他的想法,去感谢他。最后,矫正扭曲的认知。关键词:理解、接受、宽恕。口诀:“小何,是一个很自以为是的人,但是我喜欢你”,“你是一个很胆小懦弱的人,但是我喜欢你”,练习的最后,你的同伴也会说,“我也喜欢你”。说出来即为接受,即为面对。有缺点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利用缺点对自己进行毁灭性打击的方式。
所以,批评的实质是什么呢?就是他头脑当中他的那个屏幕,和你的屏幕是不一样的。这个是很正常的。
那么无效的回应是什么呢?有三种无效的回应。
第一种无效的回应叫咄咄逼人型。就像我周围遇到的人一样,又会辩论,爱吵架。所以,别人说我不对,我就说我对。然后咄咄逼人地跟人吵。吵到最后人家说你,没想到你是这样的人。
第二种叫被动承受。就是别人批评我什么,都忍着。“好,行,没问题。”被动承受。心里特别委屈又不能说。我有时候就像极了这种。
第三种叫混合型。什么叫混合型?先被动承受,想了两天气不过,回去咄咄逼人。咄咄逼人吵不过人家,又被动接受。哎哟,这更糟糕。就是把这两种混合在一起走极端。这是三种非常无效的回应批评的方式。
那有效的方式是什么呢?三种有效的方式。
第一种有效的方式,别人说你不对,你一听,觉得别人说得有道理,承认。承认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哎哟,你说得对,我记下来,我回去改改。”直接就结束了。就当你承认对方对你的批评的时候,这批评的这事结束了。你就已经把这个谈话都结束了。记下来要改的东西。
第二种状况,如果你觉得对方讲得并不完全对,你不需要争论。就是含糊。含糊也可以结束。什么叫含糊呢?不是和稀泥。 含糊,比如说部分同意——我觉得你说的这部分很有道理,我记下来。你看,也结束了。因为部分同意。 还有同意可能性。就是有这种可能。如果真的是按照你说的这个状况的话,就有这种可能。这话没错。也结束了。谈话也结束了。 还有同意原则。就是我并不是同意你所说的话,但是我同意你说的这个原则。咱们做事的原则,就是要公开、公平、透明,没问题。你看,这都是含糊。 叫作含糊,但其实一点都不含糊。它有三招,这三招是部分同意、同意可能性以及同意原则。你用这样的方法面对一个让你略带委屈的批评的时候,很快就能够结束这个谈话。而且让对方觉得你听到了,你真的在听他的东西。 第三种,如果你真的不接受,不能理解,不知道怎么回事,也不要当场那样做自我保护的反驳,而是应该探究。你问他,你问的过程当中,深入地探讨了这个话题。然后如果你觉得对方说得对,接受,或者部分接受,等等。 这三种方法就是有效的对于批评的回应。
你学会这几招,你发现,无论你的自尊水平什么样子,在别人批评你的时候,你都能够比较坦然地接受。 然后对于低自尊的人来讲,还有一个状况就是经常委屈自己,不愿意提需求。就是生活中有很多自己想要做的事,对别人提的要求不说,忍住。看别人的意思好像不想干,就不说了。这时候你需要学会一件事,就是提出需求。 回家以后列个表,把自己的需求写下来。写下来以后,甚至怎么说都要写下来,我明天打算跟老张说这事,写下来。怎么开口,写下来。然后第二天见到老张把它说出来。在说出口的时候,记住一件事,就是把以“你”开头的信息,改成以“我”开头的信息。 为什么呢?用以“你”开头的信息说话容易吵架。比如说,你从来都不关心我,改成我觉得我很孤独,我需要更多的关心。 你看,当我们说,你怎么怎么样的时候,往往充斥着指责,充斥着推卸责任。实际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你更多地能够感受到的是你的感觉。讲出你的需要——我需要什么,我希望怎么怎么样。用“我”来开头说话,从“你信息”变成“我信息”。这是提出需求的一个有效的方法。
加油吧,学会刻意练习,在大处立足,在细处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