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中有句话:“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
意思是说只要你做善事的心是真诚恳切的,那么一件善事就可以抵得上一万件善事。
这其实是说“善恶不在事,在心”,也就是动机决定了其善行价值。
正如那句“捐千万不如修一颗心”。
范仲淹出身贫寒,因此,他深知穷苦人民群众的艰辛。他在显贵之后,购置了临近外城的千亩良田作为“义田”,用来养活、周济聚居的族人与贤士。
他制定了详细的分配规则,如每人每天的口粮、每年的衣物以及婚丧嫁娶的费用等,并挑选族中年纪大、品行好的人主管账目,按时公布收支。
他的行为动机源于对亲族的关怀以及对社会贫困现象的深刻认识,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为改善族人和贤士的生活状况做出贡献。
范仲淹的善心,真切,他真心希望能帮助他人,而非作秀。
而袁了凡呢,他在云谷禅师那里得知了立命的道理,决心从此改变,开始行善,积攒福德。
很快,一个检验的机会来了,那就是他去参加科举。按照孔先生的推算,他应该考第三名。
但这次,他考了第一名。而后秋天,他又中了举人。
这让袁了凡彻底相信人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人的命运中存在变数,而那个变数就是自己的努力。
他曾许诺,如果上天满足他的要求,他就做三千件善事报答上天的恩德。
当然,他要做的这些善事,是真心地以毫无功利心地去做。
第一次改变命运后,他又许下三千件善事,以希望自己能有个儿子。
在许下愿望的第二年,他就生了儿子。而按照此前的推算,他命中无子。
不过,在早期,袁了凡行善积德之时,他的心并不纯粹。
站在他的角度,我们可以想象到,他行善是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是抱有其他心思的。
他自己也反思了,“或见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该做的好事,行为不够勇敢;有时救济他人,心里也会存疑。
这就像我们在路上看到摔倒的老人,要不要扶呢?本应见义勇为,但这世道却让人不敢勇敢。
还有就是他有时候做善事,却会说一些不该说的话。
不过,即使这样,他还是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且,将行善一直延续了下来,其善心也纯净了。
记住:
“世间最难的善行,不是慷慨解囊,不是舍己为人,而是以智慧辨善恶,以真心行大义,以无私利天下。”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善恶需要我们用智慧去辨别。
很多时候,表面的善可能隐藏着恶,而看似恶的行为背后可能有着更深层的善意。
就像电影《素媛》中的情节,小女孩只是心善想帮助他人,却得到了最大的恶意,她遭受到非人的折磨。
九死一生之后,她又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
观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只有当我们能够准确辨别善恶时,才能确保我们的行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也才能避免因为误解或偏见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真心,即真诚、纯粹的心意。在行善的过程中,只有出自真心的善行才是最有价值的。
因为真心意味着我们的行为是出于内心的善良和正义感,而不是为了外在的回报或赞誉。
以真心行大义,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对重大道德抉择时,能够坚守内心的善良和正义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无私,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全心全意地为他人和社会着想。这是善行的最高境界,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
因为无私要求我们超越个人的利益和欲望,以更广阔的视野和胸怀去看待世界和人生。
以利天下为己任,意味着我们要将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投入到为社会谋福利、为他人解困苦的实践中去。
这可能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和牺牲,但正是这种无私的精神和行动,才能够真正地改变世界,让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句话不仅是对善行的深刻阐述,更是对人生道德追求的崇高指引。
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善行的道路上,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智慧、真心和无私精神,以更加坚定的步伐走向道德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