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虑往往源自生活的不顺意或不确定性,由我们最重视的生活问题、人生目标和责任引发,我们总是担心家庭和人际关系会遭遇变化或困难,担心自己或重要的亲朋好友的身体健康和安全,担心工作或学习,担忧能否准时飞机火车、怎么做好家务或准备饭等等。
但忧虑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忧虑是一种后天习得的习惯,我们小时候的经历使我们学会了担心各种各样的事情,然后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地强化这个坏习惯。
简单来讲:忧虑是一种持续的、重复的、不可控制的思维链,主要聚焦在未来可能发生的一些负面或威胁性结果的不确定性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会假设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总是没有办法减少对可能威胁的高度不确定性。他分为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符合现实的忧虑,它与此时此地发生的问题或出现的状况有关,并且你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予以控制或施加影响。
第二种是无凭无据的忧虑,它往往聚焦在几乎不太可能发生的假想性问题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杞人忧天。
现在我们知道了忧虑的由来和影响,那么该如何消除忧虑呢?
可以采用灾难化简法,从我们想象中的最坏情况或灾难入手,因为它是导致我们痛苦的原因。但这种极度悲观的想象不过是对现实问题的夸大,它假定你一定会被某种可怕的结果打倒。但研究表明,人们担忧的灾难性结果中,85%的忧虑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在负面的结果发生时大多数人(79%)在应对它时,表现得比我们预期的要好得多。
由此可以看出,我们担心的灾难性的事情几乎不会发生,或发生在遥远的未来,即使发生了也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所以啊,我们要正视忧虑,与其担心将来,不如享受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