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讲到,文王死后,武王即位,武王姬发接过文王的“权杖”,在继承文王遗志后,以太公望为国师,周公旦为辅助,共同辅佐朝政。同时召公作为重要辅臣,与太公望、周公旦共同构成武王的核心决策层。至此,西周初期政治改革的完整图谱已勾勒完成。
周武王在文王去世后,为伐商进行了精心策划,然而武王的军事行动并非直接伐纣,他在正式开战前采取了多项出人意料的战略举措。
首先,在行动前,武王率军前往毕原的文王陵墓举行隆重祭祀,他高举写有父亲“西伯昌”名号的神位牌,自称“太子发”。
武王此举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强调伐纣行动是对文王遗志的继承,将灭商合法性建立在“奉父命”的基础上;二是弱化自身军事主导者身份,以孝子形象凝聚诸侯共识。
紧接着,武王便带领大队人马挥军东向,向着商朝的首都朝歌进发。然而武王的这波操作直接让周国的盟友们懵了圈,他们对此深感疑惑,为何伐纣如此重大的事情,武王事先连个招呼都不打?
于是,周国的铁杆支持者连忙集合本部人马前去追赶武王。当时,不约而同前来盟津会盟的诸侯有八百之多。他们率各路人马不辞辛劳日夜兼程 ,终于在孟津与武王汇合。然而这时候他们却发现,武王竟然将军队驻扎于此停滞不前了。
此刻,众诸侯才恍然大悟,武王这波声势浩大的操作,不是为了讨伐商纣,实则是一场为灭商做准备的军事演习和检阅。
武王在孟津这边铺开军阵,检阅士兵、观看士兵划船渡河。太公姜尚一手拿黄钺,一手拿白旄发号施令,号令三军“集合士卒,划桨前行,凡是落在后面的一律格杀勿论。”
这一场景既展现了周军军机严明,也通过仪式化的道具强化了武王政权的合法性。其目的不仅是训练士兵的作战效率,更是通过高压手段检验军队的执行力。
而姜尚的严酷号令也起到了震慑作用。周军士兵个个杀气腾腾,争先恐后,豪气冲天。这样的表现是向商朝传递了周军战力的信号,这种“秀肌肉”行为既是检验自身战力,又可以对殷商形成心理压迫。
众诸侯见状,均迷惑不解,他们纷纷进言道:咱们人多势众,且士气高昂,正是进军朝歌,灭掉殷商的好时机。武王,您别在这里浪费时间了,下命令吧!
然而,姬发却说:“你们还未知天命,现在还不行。”
尽管诸侯群情激昂,但最终武王并没有采纳众诸侯的建议。武王和姜尚认为此刻时机还未成熟,因此在军队渡过黄河后又下令全军返回,并以“诸位不知天命”告诫大家不要操之过急。
那么,周武王兴师动众的这场“孟津观兵”真的就是为了搞一场军事演习吗?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