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的阅读打卡开始,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读。当我说出这句话时,孩子眼中瞬间闪过惊喜与期待的光芒,仿佛我给予了他一把通往神秘世界的钥匙。
只见他小心翼翼地捧起书本,端正地坐在书桌前,那认真的模样像极了一位即将开启重大研究的学者。他的小手指逐字逐句地移动,口中念念有词。起初,他的声音还有些拘谨,似乎在试探着这片未知的阅读天地。随着对内容的逐渐熟悉,声音渐渐响亮起来。
然而,正如我所料,问题接踵而至。遇到一些复杂的词汇,他的拼读变得不准确,磕磕绊绊的,就像一辆在崎岖山路上行驶的小车。断句也不太自然,句子被生硬地切割,听起来别别扭扭。但让我惊喜不已的是,凭借着几年母语环境的耳濡目染,他每次读完,都会微微皱眉,稍作停顿,似乎在回味刚刚读过的内容。紧接着,他便会自觉地重读那些处理不到位的地方,努力让每个字词都清晰、准确。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表情丰富极了。读到有趣的情节,眼睛会突然瞪大,嘴角上扬,忍不住轻声笑出来;碰到难以理解的部分,小眉头紧紧皱起,形成一个可爱的“川”字,那专注思考的模样,像在破解一道世界难题。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阅读世界里,从头到尾都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者,这与以往我在旁指导时的状态截然不同。
看着孩子独自在阅读之路上摸索前行,速度虽慢,却充满着热情与思考,我不禁陷入反思。一直以来,我总是担心他读不好、读不懂,所以习惯在旁步步引导,却未曾想,过度的干预反而束缚了他的主动性与思考能力。我就像一个过度保护的卫士,总害怕孩子在阅读中遇到“危险”,却忽略了,只有让他亲自去尝试、去犯错,才能真正学会阅读,学会思考。
阅读,本就是一场属于孩子自己的探险。在这个过程中,速度并非关键,重要的是他们能在文字中思考、感悟,构建属于自己的理解。就如同爬山,沿途的风景和攀登的体验远比快速登顶更有意义。
也许,以后我应该多给孩子这样的机会,哪怕一周只有几次。让他在这独自的阅读探险中,不断试错,不断成长。我相信,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惊喜的阅读之路上,他会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