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汪桥集(上)

田埠老骥678IP属地: 甘肃
3字数 4,242

汪桥集有着深远古老的历史,听上两辈人说的。历史的源头无法考证,只能从我的记忆开始,搜索他的古色古香、人来人往、辉煌与沧桑。

学校

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从汪桥集的北面徐徐升起,这是汪桥小学的第一面、也是第一次在旗杆上升起的五星红旗。这五星红旗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教育事业,在汪桥地带的新生,也象征着地主、恶霸将汪桥集当作乐园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学校的房子,原是大地主汪图蓝的房宅。罪大恶极的汪图蓝已被人民政权镇压,大、小老婆改嫁,伙计、家丁、丫环、使女作鸟兽散。

四合院内,有一棵苍老的桂花树,上下课和放学的信号铃高挂在树枝上。一进二进的堂屋作通道,两边的四个房间作教室,两廂作教师宿舍。后面一排房子,应该原是地主家下人住处,这里是教导处和办公室。东北拐上有一大间连着耳房,应该原是地主家磨房、伙食房。这里设一个班,耳房是教师橱房。

还缺一个班,借用了村中间村民盛春和家的闲置房。

开始建校时,县上只派了校长和教导主任,教师地方推荐。随着黄麓师范毕业生逐渐增多,学校也不断增加或更换教师。

我是汪桥小学第三屆毕业生,毕业后考取巢县初中。

医院

当我第一次上学时,过了桥,就看到一家中药铺,座北朝南。老医生姓王,没听人说他名字,都称他老王先生。老俩口膝下只有一女,名叫王立华,比我高两屆。

说是中药铺,但只专卖自己熬制的膏药。膏药很灵,信誉度极高,小小膏药造就了他家那个时代的小康生活。俗话说,不看吃的看穿的,老俩口经常穿绸缎或香云衫,女儿穿的也花里胡哨。

我到三年级时,汪桥集来了名叫梁鹏巢的医生。据说进过医专,医术不是很高,但一般小毛病还可以信赖他,病人的满意度基本上是好的。医疗室地处集西座北朝南第一家。

我到四年级时,汪桥集又来了名叫杨达芳的医生。他在村东北角租了房子,并新建了铁皮大厅。为了广告乡里乡亲,他用铁片剪成园块,涂上白漆,写上红字,曰:杨达芳医师,连成横幅,拉在集心中段上空。

此人医术极高,尤其治精神病是他绝活。方园数十里,闻风及至,药到病除。

此人很有特色,白里泛红肤色,中等偏高身材,略胖不蠢,眉宇之间略显杀气,言行却温文尔雅。饭量大,一餐早饭能吃半脸盆糍粑,我亲眼看到的。还会武术,这是听人说的,还听人说他就是和别人打架,误伤了人命,才从很远的地方逃来的。

我也让他看过钩虫病,也是药到病除。

由于红极一时,梁鹏巢医生没了生意,不知去向。

商店

从西头一进汪桥集,座北朝南第二家,有一家小商店,专卖香烟、烧酒、糖食及一些日用杂货,老板名叫蔣传贵。我们从南路上学的孩子,路过这儿,经常进店玩一会儿。很少买东西,就是瞧热闹,看一些人来人往。对那些糖食情有独钟,过一下眼瘾。也喜欢看老板的鼻子,老板的鼻子是红色的。大人们说,那叫酒糟鼻子,是酒闻多了,刺激了血管的缘故。

印象最深的是,来了一位进山买荒草的中年男子,手里捏着两块臭干子,来店打二两酒,老板是用盞子舀给他的。他就靠着柜台,像孔乙己买茴香豆一样,边吃边和人说笑。他小口慢吃,津津有味,十分享受。他享受吃酒,我们享受好奇,一直看他吃完,扛起扁担绳子,一路小唱,进山去了。

在我临近毕业前,汪桥集办起了供销合作社。开办初期没有门面房,在蒋传贵小商店边有一条小巷,小巷深处有三间民房被供销社租用。

汪桥周边的村民都入了股,我父亲还将股份证保存了多年。我记忆中分了两次红利,不是分钱,第一次是麻饼子。我们田埠村小,住户不多,分了半稻箩麻饼子。村民们未見过不要钱吃东西,全村除吴祖灼一人敢领,别人都不去领,送麻饼子的人将半稻箩麻饼子全部丟给了吴祖灼。吴祖灼吃了几十天,始终没人找他要钱。第二次分肥皂,大家伙都领回家了。

茶馆

汪桥集共有三家茶馆,西段一家,与蒋传贵小商店一巷之隔,老板名叫盛安海。他有个儿子叫盛定益,和我同桌。患有肾脏炎,全身浮肿。我有次去他家,约他一道到校,发现他父亲一手拉着他手,父亲坐着,他站着,父亲在流泪,他在哭。看样子,父亲是想打他却下不了手。问明情况,是盛定益偷吃了咸盐。那时医疗水品不高,不久,盛定益死了。

汪桥集中段一家茶馆,座南朝北,老板名叫梁兴华。有段时间,我父亲在汪桥集开裁缝店,就和他一巷之隔。我有次听他在家大声和别人说话,就进他茶馆听他在说什么。只听他说的内容是:昨天晚上他在家烧香拜佛,原因是村东南拐上有一家教书先生得肺结核死了。梁兴华青年时有老婆,被教书先生佔去了。致使他一直光棍,领养一女孩,取名宝兰。我去时,他正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若是不报,时辰未到。

第三家茶馆座西南朝东北,在集东段的拐弯处,老板名叫王义祥。此人江湖义气,高山打鼓有名在外。方长大汉能说会道,在村内村外算得上是绅士级别人物。他老婆也漂亮,汪桥一枝花。他家又是邮政代办点。所以,他家生意最红火。汪桥集单日逢集,他茶馆逢集日坐无虚席,人声喧哗。

两口子只有一女,招赘了女婿,女婿是我堂叔四舅,名叫唐世俊。所以,女老板每次看到我都很客气。

洗澡堂

洗澡堂不在集心,在村东南方向。门前有大塘,塘边有几棵茂盛的埀柳。那时没有自来水,澡池里的水都是伙计用木制水桶挑进去的。

豆腐店

汪桥豆腐堪称一绝,尤其臭干子享誉四方。在集内开豆腐店的只有汪中良一家。门面和王义祥饭店对门。汪中良高挑个子,偏瘦,白净面皮,大背装发型,夏天爱穿一身白,像庐剧《陷巢州》中的小白龙。人们都喜欢和他接触,因为他通达世事,待人和气。尤其是他的豆制品做的,和他的人一样漂亮。

麻油店

汪桥集最西头靠路拐角处,座北朝南一家,也就是梁鹏巢医生在那开医疗室的一家。如今是麻油店,老板叫石金成。他有两个女儿,大女儿石珍,二女儿石华。石珍比我高一年级,石华和我同班。

我们上学经过他家门边。喜欢进去看老板如何操作,芝麻炒熟后,用石磨磨成糊状。放在一个大木盆内,盆底外放一根园木棍,老板两手抓着盆口,不停地晃动。麻油就自动浮在上面,用铜瓢舀起麻油,再晃,再舀,一直浮不出油了,才算工序结束。麻油渣子卖给人家做肥料。

不久,我进了巢县初中,有次我和两位同学上街玩,迎面巧遇石华。我问她家情况,她说她父亲带着她们回老家了。她说是麻油生意不好做,她没说老家哪里,我也没问。

铁匠店

汪桥集东段外,有一家姓许的开了铁匠店。座北朝南,和洗澡堂隔塘相望。两排房子,前排开店,后排住人。

我去过一次接火叉,看那些家伙什,主要有铁锤、铁砧、火炉、风箱、火钳、铲刀、铡刀、钢锉等。大师傅一手用火钳夹住烧红的铁块,一手抡着小錘。小锤掂在哪里,二师傅的大锤就砸向哪里,小锤掂向砧耳,表示大锤停止。徒弟专拉扯风箱,锤砸时,火星四射,吓的我躲到门外。师傅说,不要紧的。但我看他们的围腰布尽是火眼洞,还是离远点好。

我们这儿有人形容自己或他人,债务累累,麻烦多多时,就说是铁匠的围腰,一身火眼,这比喻真形象。

铁匠店做的都是小生意,诸如给人送来的旧锄头、旧锹丫钢、锯镰刀锉齿包括我的接火叉等。也看見新做的砍草刀和小铲子,别看尽是小生意,但很忙,送去丫钢的锄头和锹当天还带不走,要排队定日子去取。

师徒三人都是黑皮肤,和铁色差不多。我看着他们打铁,再看看被烟熏黑了的房子和黑色吊吊灰,炉火和火星显得格外红。

铜匠店

铜匠不是专做铜器,是包括铜在内的一切金属物件。店处集偏西段,座南朝北。师傅姓桂,无儿无女无老婆。兄弟五人,各谋生计,父母双逝,因此一人吃饱,全家不餓。

桂师傅瘦的出奇,除皮包骨头和内脏外,看不出哪里有肉。别看他瘦,但精神很好,只要有人在,他就边干活边和人说话。说话腔口好听,祖籍桐城,一口黄梅腔,说话像唱黄梅戏道白。

他的家伙什都是些小玩艺:小铁锤、小铁砧、剪铁的剪刀,钢銼和焊锡工具等。那时还没有通电,他有个烧木碳的小炉子,将铜制的焊头燒热,在锡块上烫点锡就能补小洞。

他也许孤独怕了,我们小孩去玩,他也笑着和我们说话,我很好奇,那么瘦的人,哪来力气干活。

草行

汪桥集的草行没有房子,是露天的。就是佔用集西边南北走向的大道,也就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每到逢集日,山草也称荒草,包括树柴的担子摆满了大道。来往行人绕着缝隙走,那时除手推独轮车外没有其他车辆,再就是驮草的驴子,所以不觉影响交通。草行是早市,一般早饭前交易完毕。

行老板没有固定行主,由村干部适时推举。我在读小学期间,行老板是个中年男子,名叫盛春和。他只有一只手能动,另一只手残废,很细,长年拖着动不了。别看他只有一只手能动,但称秤很利索,算帐也快。买卖双方各给几分钱,习惯称行印。

他家住村中,小学的一个班就设在他家。我读二年级时,就在那个班。他家前院有棵黄香木树,用石块将根周圈起来,里面填土,像花坛一样。我们男同学课外活动时,围着黄香木转圈圈,边走边唱连花闹:黄香木,三年长一寸,一雷打之折三分。意思是长的很慢,其实年年就那样,看不到在长。

他有一女名叫盛安云,和我同班。

我读小学期间,受到一次惊吓就在那个班。有一天,正在上课,突然不知哪里哗哗作响。只有裴思贤一位男同学,像猴子跳圈一样,飞快逃出教室,仰头朝屋上看。其他几十个同学包括老师被吓呆了,不知怎么回事。事后听人说是地震,根据懂地震的人说是没超过五级,若超过五级,即使房子不倒,也难保屋上小瓦不掉,小瓦一掉会砸伤人的。

猪行

猪行,人们习惯称小猪市,是一家姓盛的开办的。老板名字不知道,他的儿子我熟悉,名叫盛安福,后来当了多年大队干部。他家地处集心最东头,也是汪桥村最东边。再往东就是土坡,土坡和村子隔一小水沟,长年有潺潺流水。

他家的住房建在人行道深处,门前有宽敝的场地供老、小猪存放和活动。院内有几棵枣树,老板的家伙什是一根大木枰,一个算盘,一个帐簿和涂红工具。有人买小猪了,指定哪个小猪,老板就用手拿起一头绑有棉纱的小竹棍,在另一只手拿着的竹筒里蘸上红水,在小猪某处点上记号,暂不过秤。买主到集上去吃点心,说是人吃饱了,买的小猪就肯吃食,肯吃就肯长,这是前人传下来的规矩。其实,据有人说这规矩性质也变化了,目的是拖延时间,让小猪屙屎撒尿。卖主也有对策,不停地撒苦麻菜或干粮让小猪吃,但不能用水和稀食喂猪。一旦喂了稀食,被买方知道就要退订。这也是规矩,老板家种田,大量猪屎粪是好肥料。

其他

没有店面的生意就多了去了。有卖肉卖鱼的,有卖鸡和鸡蛋的,有卖瓜果蔬菜的,有卖小孩玩具的,还有卖女红用品的……。

有时还有卖艺的,有用扑克牌玩魔术骗钱的,早期还有押宝,掷骰子的。


结束语

六年的小学生涯,浓墨重彩的一笔,就是汪桥集给我的深刻印象。它的存在,给我启萌了人生百态,给我的社会知识积累了丰富的基础,给我的人生路上,中年劳作时产生了赶集的联想。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8人点赞
田埠老骥678本人出生于1944年,六十年代巢县一中高中毕业生,当过村干部 ,做过农名,热受文学。
总资产632共写了17.7W字获得587个赞共32个粉丝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28,702评论 6 53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8,615评论 3 419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76,606评论 0 376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63,044评论 1 31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71,826评论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5,227评论 1 32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43,307评论 3 44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2,447评论 0 289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8,992评论 1 33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40,807评论 3 355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43,001评论 1 37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8,550评论 5 36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4,243评论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4,667评论 0 26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930评论 1 28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51,709评论 3 393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7,996评论 2 374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一九七一年分县前,柳林本来是离石县的一个镇。它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商贾云集、物贸发达,有明的沧桑、清的繁华,...
    81e870891199阅读 12,416评论 0 1
  • 又是一年年关到。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汽车和那陆续亮起的霓虹灯泡,感受着在微信上不断刷出的亲人朋友们庆祝新年的欢乐气氛...
    环保天使阅读 933评论 6 18
  • 村名的来历 根据有关村名的分析,村名的取得,有的是按最先立村居住人家姓氏所取,有的是按村子的位置地形而取,如李家坪...
    晋北文化阅读 1,234评论 0 3
  • 人都是有怀旧心理的,随着年纪增大,对故乡的怀念会越来越重,一些少年时期在乡村经历过的往事,也都一一浮现在眼前。 这...
    付强_阅读 670评论 4 18
  • 2011年10月20日为什么糊涂 回家的路上,晓晓打了个喷嚏,妈妈有点紧张:“怎么了?”却说成了:“怎么办?”说完...
    羊羊羊羊汪阅读 9,422评论 2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