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去暑来,四季更迭,转眼又到了高考季。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参加过高考的你和我。
也借此文,祝福今年参加考试的所有考生。
花式自虐的妈妈
一位朋友最近开公众号写育儿文章。
得知后,我私聊她。
我:写写自律吧,每次宝宝们上英文课,我们在刷朋友圈,你在看英文书。
朋友:那是因为,做了妈妈。
——做妈妈之前,我也很懒。
我的这位朋友,在做了妈妈之后,真的自律了很多
朋友没有出国留学过,虽然英语基础可以,但说到运用,特别是口语和听力——你们都懂得。
为了能给家里宝宝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朋友花了1年半时间,把一本500多页厚的《美国家庭万用亲子英文英语8000句》刷了3遍。
为了进一步提高口语、听力和阅读水平,朋友还一口气报了n个线上课程,持续学习了两年多。
但,问题来了,朋友每天业余学习,除了能在家里跟宝贝说两句英语——她家宝贝口语确实还不错——既不升职也不加薪,有什么用呢?
我曾调侃朋友说,
我要是你,把这些时间精力都花在股市里,早实现财富自由了。
朋友近乎自虐式地自律,底层逻辑到底是什么?
条条道路通罗马,有的人出生就在罗
1 人生起跑线在哪里?
最近有一档综艺节目里关于“人生起跑线”的游戏被热议。
游戏里,孙红雷、黄渤、黄磊等明星来到了上海某所中学的“高考冲刺100天誓师大会”。数百米高三学子在操场上一字排开,接受提问。
在问完几个问题之后,有的人一路向前,离终点线很近,有的人却还停留在原地。
问题有以下这些:
——你的父母是否都接收过大学以上的教育?
——你的父母是否为你请过一对一的家教?
——你的父母是否让你持续学习功课以外的一门特长且你目前还保持一定水准?
——从小到大你是否有过一次出国旅行的经历?
——你的父母是否承诺过要送你出国留学?
——你的父母是否一直视你为骄傲,并在亲友面前炫耀你?
六个问题过后,回首一看,已有如此差距。
然后,学生们在目前的起跑线上一起向终点跑去,前20名可以得到礼物。
这场起跑线不一致的赛跑结果如何?稍后揭晓。
2 寒门再难出贵子?
又是一年高考季,去年高考放榜后,相信大家都有被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的视频刷屏。
整个视频划重点:农村家庭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现在状元家里都是又好又厉害,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一定不能改变命运。
3 捐不出的1000万
刘强东曾经在《开讲啦》上面讲过一件事。
他曾经给母校人民大学捐了1000多万,用途是扶持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困难的学生。
一两年后,人大的项目负责人告诉刘强东,这个钱不好发,连申请的人都很少。
刘强东很诧异。
当年他上人大的时候,班上只有两个贫困生救助名额,而班上有70%的学生来自农村,大家都会去抢救助金名额。
人大的负责人告诉他:现在情况更当年不一样,能够上人大的,来自农村里的学生可能连30%都没有,而且现在农村有的经济条件也很好。
刘强东为此很感慨:
“虽然过去那个年代很苦很穷,但是农村和城市的差距并不是很大,城市里的教育也只是比农村早个5年六年。
但现在在北京上个4中,基本上就可以上北大清华了,甚至是外国的名校。
而你如果上了一个很差的学校,那么你离学校的大门还很远。”
4 那一年,从寒门走出的状元们
2017年,澎湃新闻做过一个统计,当年高考状元40人仅6位来自农村,占高考状元人数的15%。
采访中,这些出身“寒门”的状元们,多数认为因家庭出身产生差距并非不可“弥补”。
出自“寒门”的河南省状元吴铮认为,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学习才艺、开阔眼界的机会更多。但是,学习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主动性是最重要的。
出身农家的湖南省状元雷咏荃认为,家境可以保证见多识广,但是不能保证有一颗上进的心。在同一个学校里面,平台是一样的,家庭背景的差距会被弱化。
来自普通家庭的海南省状元李朝富认为,父母的学历背景不同,给孩子们提供的教育条件会有差异。但是最主要还是靠个人的努力,有些东西是可以靠努力提高和弥补的。
几位状元的话,无一不认同了家庭背景不同带来资源和平台的差异。同时,也共同指出了个人的努力的重要性。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自律”。
回到刚才那档上海某中学的综艺节目。
节目里,明星们同样接受了测试,在所有的问题结束后,他们几乎全体停留在了起点。
明星们以自己为例子,告诉大家:“我们都不是在起跑线上最前面的人,无论父母给你创造了什么样的条件,但最终能够成就怎样的人生,只能靠你自己努力。”
通往罗马的道路在哪里?
看到这里,对本文初我的那位朋友“为什么要自虐式自律,底层逻辑是什么?”的问题,你们有答案了么?
1 孩子成长的特点
教育学家们认为,孩子的成长有两个特点: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个崇拜模仿的对象。
而通常,在年幼时,这第一位崇拜模仿的对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你现在有崇拜模仿的对象么?
那位很招你讨厌的上司让你努力工作和加班,你或许会觉得很烦。
假如那位上司换成是崇拜的马云爸爸,你会不会坚持加班一个月都无怨言?
——孩子的行为习惯通过观察而习得。
孩子天生是模仿的能手,更倾向于向身边的大人和年龄比他大的孩子模仿学习。
所以,成人尤其是作为孩子崇拜对象的父母,在孩子面前就是一本敞开的书,我们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都是这本书中的内容。
我们不能期望,通过唠唠叨叨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就按你所说的去做了。
我们也不能期望,自己躺在沙发上看手机玩ipad,孩子就在一旁乖乖地看书作业。
2 自律、坚持是最宝贵的品质
曾经听说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在农村的文盲父亲,为了让孩子自觉看书,天天在家里假装看报纸,一装就是好多年。
等孩子长大识很多字之后,才发现父亲根本是连报纸都拿反了。
故事的结尾,这位父亲是文盲的孩子,最后通过了高考,考上了大学。
有人说,这个故事是一碗假鸡汤。
我没有去考证,但选择相信它是真实的。
朋友说,她自虐式的自律,除了为了能提升自己,更是为了家里宝宝能观察并感受到妈妈的自律、努力、不放弃,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同样的品质。
很多妈妈都说每天叫小朋友起床上幼儿园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尤其在冬天。
朋友的宝宝很小就养成了早起的习惯,无论寒暑每天6点半至7点之间喊一声就准时起床,极少赖床。
朋友的宝宝三岁半的时候参加了一个英语培训班,上课时间有点不人性化,在周末下午的2点开始——实在没有其他更好的时间可以选择。
朋友说,开始她和先生都很担心宝宝不习惯,而家里的老人也特别反对。
然而宝宝自己很喜欢这门课。每次周末吃午饭的时候都说:“我今天要做第一个去到课室的小朋友。”
看他那么喜欢和坚持,久而久之,朋友一家的顾虑也打消了。
相对比宝宝在那个培训班里学到了什么,朋友说,她更看重的是,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养成的爱学习、能坚持、不怕吃苦和自律的品格。
我问朋友:你要求这么小的孩子自律、坚持,会不会太“残忍”了?
朋友说:生活何曾容易过?生活又何曾放过谁?
不说那个穿着高跟鞋要赶最后一班地铁的白领,也不说凌晨三点还在送外卖的小哥。就是你和我,也曾有过带病加班到深夜做出方案,第二天还被老板痛批的经历吧?
我们教育孩子不是要在童年时给他们营造一个虚幻而美好的童话世界,待到成年时又猝不及防地撕破。
而是,随着孩子成长,慢慢给孩子灌输,生活从来都不是童话。
但,无论生活如何,我们都要像向日葵那样,向阳而生,做一个内心光明而温暖的人。
香港著名主持人梁继璋跟他的孩子说:人,可以白手起家,但不可以手无寸铁。
是的,孩子,原谅我没有把你生在罗马。
但,我会尽力为你在通往罗马的大道上点一盏灯。
那就是自律和坚持——这是妈妈可以给你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