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七年,周桓王四年, 乙丑,公元前716年
人名:纪叔姬(鲁惠公女,纪伯姬娣),滕侯(名未知),夷仲年(齐僖公弟,名年,排行仲,可能食于夷),鲁隐公,周桓王,凡伯,陈五父(陈公子佗),洩伯(郑大夫洩驾),良佐(郑大夫)
地名:鲁国,滕国,艾(齐地),中丘(鲁地),齐国,邾国,戎,楚丘,宋国、郑国、陈国,宿(不确定属国)
1纪叔姬归于纪:前载隐二年九月~十月,纪国裂繻为纪国君迎娶鲁惠公长女伯姬,五年后伯姬的妹妹叔姬又归于纪,[经][传]都没有详细记载原因。如果叔姬已至适龄而作为伯姬的媵出嫁,按说史书是不记载的。此处之记载是因为纪国重视叔姬、叔姬有某种特殊身份,还是叔姬并非以媵妾的身份嫁于纪国其他身份尊贵的人,不得而知。
2滕侯卒:不用薨而用卒,因为是别国诸侯。本国诸侯去世用薨,内外有别;不用姓名,因为滕国不是鲁国的盟国,滕国发来的讣告上就没有写国君的名字。凡诸侯结盟,歃血盟誓时,各国都会用国君的名字向神明起誓,国君死后也会在讣告上写名字,并告知嗣位国君的名字,以继续两国友好往来。
【凡...则...:《左传》凡例的句式,为[传]之解经语。《左传》中凡例众多。】
【滕国,文王之子错叔绣之后,始封侯爵,后为子爵,姬姓,今山东滕州,辖域小,后为宋灭。《孟子》中有滕文公章】
3城中丘:这又是春秋手法,摆事实以批评。这里没有书“非君命”,当是隐公的责任,违农时而筑城。
4齐僖公弟年来聘:隐六年,隐公与齐僖公在艾地会见渝平,只是两国高层会面修好,此次则是进一步结盟。这种现象在今天国际交往中常可见到。
【聘:西周、春秋时代,周王与诸侯、诸侯之间派卿大夫互相访问称为“聘”。聘礼是周礼中的重要礼节,有大聘、小聘之分。】
【我记得王夫之的父亲名为王朝聘,叔父名为王廷聘。】
5宋郑结盟、陈郑结盟、陈郑和亲、鲁为宋伐邾:这段故事充满戏剧性。去年(隐公六年),郑国因为陈国不识好歹不接受请成而侵犯陈、郑国在周王室缺粮困顿时朝见周桓王并不被礼待、宋国攻取了郑国的长葛,郑国外交尚一片狼藉。一年的功夫,郑国接连与宋国、陈国结盟,形势急剧转好。可见郑庄公意识到自己被周边邻国围攻后,还是做了不少策略调整和外交工作。陈侯被郑国揍了一顿后改变也很大,主动请与郑公子忽合婚。如此,郑国与周边的鲁国、宋国、陈国关系都缓和了。可见郑庄公是很有能力的君主。同时,鲁国继隐五年拒绝出兵帮助宋国攻打郑国和邾国,两年后,眼见宋国和郑国这对昔日的冤家结了盟,很识时务地主动为宋国讨伐邾国,以讨好宋国。可见鲁隐公也是一位清醒的君主,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灵活应对。当然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只可怜小小邾国,招谁惹谁了,凭空被昔日盟友鲁隐公(隐公元年,公及邾仪父盟于蔑)翻脸欺负。可见,春秋无义战,弱小无天理,没有可靠的盟友,只有眼前的利益。
6洩伯、良佐观盟知乱:郑国有能人。郑大夫洩伯和良佐通过两次盟誓,观察到陈国公子佗和陈侯在两国盟誓时各怀鬼胎,推断陈国必有内乱。用现在的话,心有所想所以心神不宁。[传]之书写者,已对春秋大事了然于心,此处是对后续陈国内乱做预见性注解。
7凡伯非礼楚丘遭伐:[经]用了“戎伐凡伯于楚丘”,一个“伐”字,道出了孔子对凡伯及其所在的周王室的不守礼的讽刺。作为日渐不被诸侯以礼相待的王室成员,一朝有人来朝,并收到礼币,本应给出诚意做出表率,凡伯却轻视戎人不予还礼,所以在出差回家的路上遭人绑架,这纯粹是自作自受。可见,毁周礼者非诸侯,周王室自毁也。
感想:隐公七年,故事性很强,春秋大戏逐渐登场的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