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野葫芦引》之《北归记》有感
《北归记》是《野葫芦引》的最后一卷(第4卷)。是宗璞先生又一部获奖作品。2018年获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
书中讲述的是明仑大学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历经8年的流离颠沛,在日寇的狂轰乱炸中,坚持办学,送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青年,带着战斗的硝烟,带着胜利的喜悦,克服了重重困难,重返北平后,所面临的内战等错综复杂的现实。
此时,抗战胜利已经一年多,胜利的喜悦尚未消退,内战的硝烟便已升起。让团结一心重建家园的大好时光白白流逝,也让盼望和平、热爱和平的知识分子倍感忧郁和迷茫。
“我必须回去……把我打胜仗的刀枪放在我生长的地方!”唱着充满激情的《嘉陵江上》,“望着滔滔东去的江水……想哭,可是却笑起来。他们就要回家去了,把打胜仗的刀枪放在自己生长的地方。”“……我不会讲的,内战有什么好讲的?打来打去,受损害的还是中国自己。可怜的中国。……是啊,不都是中国人嘛,自己打自己,天下有这样奇怪的事!”在北归的前夜,忧郁迷茫的情绪一直笼罩在整个知识分子的心头。
“……这样的胜利不仅是八年抗战的胜利,也洗涮了差不多一百年来的国耻,我们国家的地位也空前地提高……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兄弟阋墙,同室操戈,只有让亲者痛仇者快呀。现在胜利已经一年了,内战还在扩大,真让人痛心。”这是同情共产主义、无所谓左右的知识分子的心声。
就连思想右倾的人都发出:“内战是中国人的不幸”的哀叹。“打内战就是浪费时间。荒废的时间、耽误的事,我们补出来。”这是年轻学生们的心声!
“胜利一年以来,日本已经能够出口建筑材料。而我们呢,还在呼吁和平。……连外国人都变成中国人了,中国人总是不能共襄国事。”战败国的重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可作为战胜国,却还在伤痕累累的国土上自相残杀,怎么能不让人忧郁。“……我们都有社会责任。但是,只有更好地掌握知识才能更好地负担起责任,尤其是科学工作者,我们的国家太需要科学了。”这是莘莘学子的心声。
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学生们经过思考、彷徨,在忐忑不安中度过一个个不眠之夜,各自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有选择追逐光明,投奔解放区的,有选择在原岗位坚守的,有选择留在国内从事科研,继续学业的,也有选择到国外学习世界先进技术的,还有选择去台湾的。这选择是因战争而流亡,因反抗而浴血,伴随着历经艰辛和磨难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用憧憬美好未来的期盼,各处作出的选择,激情且崇高。
当“战局日益分明,……共产党军队已经兵临城下,和平交接已成定局。国军撤退,各种人员离开北平,已是大势所趋。”当年选择南渡的教授,此时绝大多数选择留下,“竭尽绵薄之力,和大家一起继续努力办好学校,这是我们的责任。”“办好学校,永远是我们的共同目标。”这是知识分子最朴素的情感表达,也是他们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望。
“无论怎样想,每个人都舍不得这一片精神的沃土,感到深深的依恋。”历史巨变的时刻,总会给人们带来强烈的思想冲击。有期待,也有惶恐,有祈求,也有随缘。但无论如何,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都是憧憬大过畏惧,渴望超过失落。
经历了抗战磨难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多的是同全体国民一样,“在北风的呼啸中,他们穿过黑暗一步步走,”走向新中国的成立,走进国家建设大军的行列。
在国家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革的历史关头,独立知识分子全部做出了选择。这选择历经民族危亡的痛苦,有过迷茫和徬彷,有过深思和苦觅,有过鉴别和比较后,来自灵魂深处的选择。不论他们如何选择,他们都是时代的担当者。尽管“过去的已成灰,将来的仍是谜。”
(图一、图三来自网络,涉权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