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54
这是在教育学经典解读的第154天。
回顾自己课程的学习,不经历漫长的深耕和挖掘,绝不足以刷新认知,以至于带来教育实践的更新。从2019年1月30日起,我开始在打卡圈里每日打卡,至今154天,每日篇幅约1000余字,总字数约150000字。课程学习中,总计完成8次预习作业,总字数达47000余字,均为优秀。
而在数据的背后,是一次次知识的穿越,一次次持久的思考。为了找到活水,既需要在一处深入挖掘,也需要持久挖掘。
一方面,本次在课程的学习中,我并非躺在知识舒适区的愉悦,反而多次深陷陌生的词语丛林和思维迷雾,不深掘则无泉涌。记得在探讨博尔诺夫的空间关系时,授课讨论一度停滞——如何理解人被“抛”进世界?人为何“无家可归”?在这些问题的沉默背后,暴露我们对存在主义哲学的无知,或者是思维深处的暗狭处。还有探讨到语言,与言语时,也不知不觉暴露出二元对立对思维的挟制……这只是博尔诺夫理论的冰山一角,也足见理解之难。幸运的是,郝老师在授课中的问题链,思维上的旁敲侧击,和适时的点醒,在我们思维的黑暗处凿出一处光,并指引我们共同穿越黑暗。
而另一方面,即使是学过的知识,是否真正领悟,还需要持久地思考和打通,不持久则无水来。怀特海的教育节奏三段论:浪漫——精确——综合,经过四五遍通读,课程的讲授,已经常常地印刻在脑海中。但在真正运用时,却好似“打回原型”。在书写预习作业时,我挑选了自己的校级公开课例来分析三阶段论的推演,在组长翟小洁老师的认真批阅下,评分却不高,我于是私下请教点评意见,却不意发现了我们共同的盲区——浪漫和精确阶段,究竟如何划分才合理?准备的说,是我们如何理解浪漫和精确的不同表现和作用。这个围绕着知识篝火的交流,通过郝老师的提示,以及授课过程中的头脑风暴,愈辨愈明:原来初步好奇与感知是浪漫时期,而一旦深入到知识分析就是精确,同时在每个阶段内,又有内在的三阶段小循环,并不断向前循环推进。这次授课的讲解,让我对节奏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就这样,通过初读批注、再读书写作业、又读与学友共辨,学习逐渐深度化,而真正的知识检验,则在一次课堂实践与教育生活乃至自身的生命发展中,直到不断内化,纳入到我的认知结构中。
课程大作业的思索还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