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回家的路上,透过车窗,看到街道两旁树上闪闪发光的灯饰,一个个小红灯笼随风摇摆,一串串彩灯美轮美奂,嗯,今年春节的气氛还是相当浓郁的,只是与记忆当中的春节相比,这年味还是寡淡了许多。
思绪回到从前,在我的记忆里,最美的春节发生在90年代,那是我的童年时代,记忆中的童年是明媚的,春节是温暖的。90年代,村里人还很多,去外面发展的人很少,过年特别有年味,家家贴春联,户户放鞭炮,一到过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喜庆、祥和的气氛中,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神情。
那时候,每年临近春节,腊月二十刚过,村民们就开始上街置买年货了。集市上年年都是人群如织,摆满了各种琳琅满目的年货,让人目不暇接。每年爸爸都会给我们兄妹几个“拨款”,给我们分配购置年货的任务,让我们兄妹几个到集市上采购年货,这时候的我们最快乐了,因为我们知道,吃到好东西的时候越来越近了。
爸爸是个认真且仪式感很强的人。每年小年刚过,他就带着我们姊妹几个忙碌起来了。扫舍、蒸馍、做肉菜、贴对联、挂灯笼……,一直要忙活到除夕下午,才会把一切安排停当, 我们也乐在其中,在参与这些劳动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春节热闹的气氛,体会到了阖家欢乐的喜悦。
在我的记忆中,九十年代的春节,家里年年都是热闹的,爸爸有许多朋友、学徒,每年都会在初六登门给家人拜年。爸爸每年都要准备一桌酒席照乎这些叔叔们。那时候,我们小孩子比大人更高兴。我们童年的时候,家里还不富裕,我们姊妹几个最期盼过春节了,因为过年才能穿新衣,吃好吃的,能领压岁钱,能放鞭炮,自由玩耍…… 小时候我和弟弟常常会迫不及待地拆客人带来的点心、罐头,然后扫荡一空,现在想来,那份激爽仍然值得回味。
记忆中的扫舍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全家人一起把整个房子里里外外打扫干净。每次都要把房子里的箱箱柜柜、瓶瓶罐罐搬出屋外,把房顶、墙壁、犄角旮旯的灰尘扫净,接着将搬出的家什、器物擦拭干净后,再搬回屋内,重新整理、各归其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兄妹几个,互相合作,孩子跟大人们一起劳动,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记忆深刻的还有一次,大家一起蒸馍,那时候街道里蒸馍铺还很少,人们过年用的馒头大都是自家蒸的,有一年,都腊月二十八九了,家里还没买下馒头,木匠出身的爸爸,就带领我们一起做蒸屉。清晰记得我们用麻钱拴着线绳系蒸屉。记忆中的美好画面太多了……
我们家所在的村子离县城很近, 村里有好几个杀猪师傅,腊月二十以后,村里就很热闹了,腊月二十三前后,村里总有人家要杀猪。那时候村里到处都是小孩,一放寒假,我们基本上都是玩到天黑,才各回各家,村子里就是我们的乐园。当年我们一群小伙伴在大场里观看杀猪的场景,现在仍然历历在目。捅刀子、烫猪毛、刮猪毛、分猪肉……,据说杀猪也预示着来年吉祥,只要孩子靠近,杀猪师傅总会把热乎乎的猪血涂在小孩的脸上,以此避邪,唉,回想起来,许多年已经没有看到这种场面了。
那时候,人们的生活节奏慢,人们的娱乐方式没有现在这么丰富,所以,人们都非常重视过春节,过年热闹的气氛一直要持续到元宵节完才会慢慢消散。每年正月十五闹元宵,县城里都会举行盛大的社火表演,我记得北关的高跷、南关的龙、西关的车亭子、东街的马故事最为出彩。小时候,妈妈、姥姥每年都会携我们姊妹几个去看社火,那时候的西门十字最为热闹,正月十四、十五这两天,所有社火队都会出来参加表演,声势浩大,场面壮观。满城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四里八乡的人都会齐集县城,观看社火表演,有时候甚至能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
每逢过年,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放鞭炮了。在我的记忆中,每年除夕晚,待十二点钟声响起,我们兄弟就会学着爸爸的样子,把鞭炮挂在院子里的铁丝上点燃,那噼噼啪啪的声音直往耳朵里钻,吓得我们退到房子里面待鞭炮燃尽才出去,咳,那份快乐只有经历过才能体会到。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的年味较之我们小时候,已经淡了许多。现在孩子过年的方式,我观察了下,就是亲戚孩子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玩手机,打游戏,或者刷抖音、看小度,在我们这代人看来,实在是太单调乏味了。
其实,每年最期盼过春节的无非就这两类人,一类是老年人,他们期待儿孙欢聚一堂,一类是孩子,他们可以肆无忌惮地玩耍,并且领压岁钱。 三年了,因为疫情的反复,人们都没有过个祥和、热闹的春节。今年的春节,爸爸是相当重视的,腊月二十刚过,他就开始认真地准备过年所需的东西,我们作子女的,当然很能理解爸爸的想法。爸爸已经不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了,他已经逐渐步入老年人的行列,受疫情的影响,让年长的人都有了生命的紧迫感,就像爸爸说的:春节过一个就少一个,他的心愿其实很简单,无非就是一大家人欢聚一堂,热热闹闹地过几天年。
年前那几天,在爸爸的主持下,我们兄妹们都抽时间回到村里,忙着扫舍、置买年货、蒸血条、煮肉,熟悉的画面,再次勾起了我儿时的许多美好回忆。“这样热闹的场面,我已经好久没有感受到了!”。
今年因为我去了城里,一大家人还是没有一块坐下来吃年夜饭了。展望未来,希望明年家里的人都能到齐,开开心心地吃顿年夜饭。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