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又刷到了《南海十三郎》电影的剪辑片段,看到南海十三郎看到他徒弟在表演时突发心脏病被抬走,他拼命靠近的癫狂时,再加上配乐《Call of silence》高潮一响,我感受到一种悲痛,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他很看重他的徒弟,他的徒弟是他的知己,是唯一最懂他的知音,更是他精神的传承,他用激将法让徒弟去香港闯荡,最终功成名就。再看到他流落到在寺庙,手拿毛笔写名字超度亡魂,听到要超度的人正是他的父亲,又感受到那种生死离别之痛。
心中生出要写点什么,不知道要写什么,但还是觉得自己要写点什么。我只能生理上感知到,好像却不能明确感知到我流泪的原因。我仔细想了想,可能是因为“人生”二字。
人生无常,人的一生起起伏伏,有些痛苦无处可解,只能痛苦,只能承受不能承受。有些生命,在大的时代背景之中,在重大的社会动荡和变革之间,生命悲壮也悲痛。太纯粹太有情太有傲骨傲气的人很难善终,更何况是天才的存在,注定孤独难有人能懂,“天才永远都不肯同世俗妥协”,这是人生极致的孤独。人最后都会慢慢的失去重要的人,无能无力,生离死别,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今天播放《但是还有书籍》纪录片,少有学生观看,宁愿趴着睡觉,对于文学兴趣缺缺,对于文学的态度,也是对人学的态度。丢弃文学的人,生命会更浅薄吧。犹记得读初二时,我跟着身边的朋友一起阅读了很多名著,像《简•爱》《呼啸山庄》《飘》《百年孤独》《撒哈拉沙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傲慢与偏见》《茶花女》《红与黑》《基督山伯爵》《老人与海》《羊脂球》《围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
也许是那个还没有智能手机的时代给我们创造了阅读的条件,也许是我的朋友和班主任的的引导和帮助,也许是我跟文学的缘分,让我真正开启了我的阅读之路和精神之旅。我有时候会感性会感知,乐于思考和表达,有着对精神层次的需求,大概是我最初阅读的那些书籍吧,塑造了这样的一个我。忘不了自己对斯佳丽强悍的生命力的赞赏,忘不了阅读《百年孤独》时的混沌迷惘,忘不了阅读《平凡的世界》时的又哭又笑……
我知道工作几年后的自己,看的书籍越来越少,自己也时常因为手机失控,但是初心还在,总会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比现在做的更好。
杨照在《我想遇见你的人生》中有这样一段话:一颗开放、丰富、善感的心,恰似源泉,倘若再加上读书行路的补给,这一生不会枯萎了。我不可否认我们的简单浅薄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而我不想仅仅如此。
2025年5月6日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