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从精神层面上聊了聊。如何提高幸福感。顺便讲了一下如何克服拖延症。
不拖延,其实在生活中的幸福感就会大大增加。
第一个是微目标法。把宏观目标拆解成为微观目标,从自己熟悉的入手,解决问题。
第二个是多巴胺法。利用大脑对一多半玩的渴望,去推动自己克服拖延。
第三个是先利其器。尽自己的可能,最大程度降低做拖延事情上的阻碍,无论大的还是小的。
今天过的我们来讲一讲,在物质层面上,如何通过做减法提升幸福感。
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上只有物质充沛才会幸福。这句话只对了一半。物质和幸福的关系更像一个,正弦函数。
刚开始随着物质的充沛,幸福指数继续增加,但是随后物质继续上升,幸福却不会。继续增加,甚至还略微有些下降。
这个也很好理解。再富裕一顿也只能吃三个馒头,给你4个馒头就再也吃不动了。
甚至物质太多了之后会考虑更多事情,比如说,如何维持自己的财富,如何分配财富等等等等。
人的大脑永远对于失去会更敏感。给你100块的开心程度,远小于你丢100块钱的伤心程度。
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没有什么好失去的。获得一点,那就有一点的快感。
但当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很难获得之后,难免在这个基础之上会慢慢丢失一定的财富,那么之前所获得的快感将会成倍的变成悲伤,返还给自己。
也就是马云之前说过的,他在一个月挣两三万块钱的时候,最开心。
有了这个理论基础之后,后面的内容就比较好理解了。
让物质生活变得幸福感更高的最关键一点是,
不要创造需求。
也就是说,只保有自己生活所必需的物质,以及最能取悦自己的物质,剩下的能越精简越好,最好一点也没有。
衣服有个四五套就足够了。春夏秋冬晴天雨天
鞋子有个两三双也够了。工作用,运动用,休闲用。
厨房,甚至如果自己一个人住的话都可以不用。买一个简单的小锅,平时真的饿了,煮包方便面,煮几个水饺。真想吃点好的就点点外卖。或者出去吃。(当然这对我来说是这样,因为做饭的需求对于我来说不是必须的,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境况,这里没有必要杠,如果杠的话那就是你对。)
过多的物质会带来更多的烦恼。
鞋子太多,出门的时候会考虑穿什么样的鞋子。
平时放在家里的时候还要考虑如何收纳,收纳的话得买一个收纳柜,收纳柜也得时常打扫,否则就会积一层灰。
平常来回换的话,刷鞋的刷子需要吧?刷鞋用的洗涤剂需要吧?刷鞋用的盆需要吧?
鞋子穿坏之后得找人修吧?修不好得扔吧?
一个过度需求就会延伸很多不必要的需求。无穷尽也。
衣服也是如此。
不要心血来潮就去买一堆衣服,然后一件也不穿,或者穿在身上就开始纳闷我自己当时为什么要买它。
在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技巧。这是我从《断舍离》那本书中学到的。
那就是在面对一堆衣服的时候,如何能够判断这件衣服到底是不是适合自己的,那就是把自己的手放上去,然后用心感受,能不能对它产生一种幸福感。
如果这件衣服的幸福感很强烈的话,那么这件衣服确实是适合自己。
嗯,在网上买衣服的话没法这样做怎么办?
这里也有一个小技巧,那就是把这件衣服先放到自己的购物车里面,每当自己想买衣服的时候就拿出来看一眼,如果连着三天看了三次这件衣服都还在里面的话,那么我觉得你可以买回来试一试。
不光买衣服的时候可以用这个技巧,在整理衣柜的时候也可以,如果这件衣服确实没有什么感觉了,那么在它的命运可以是去往垃圾箱,可以是衣物回收站,也可以是送给别人,但它的归宿一定不是静静地待在衣柜里,在你“说不定未来有一天还会穿到”的想法中呆一辈子。
相信我,不可能的。
现在就要聊到我刚买的那个投影仪。
买的时候很开心,看的时候也很开心,但是想了想其实是有点创造需求了。
因为看电影看电视的需求,都可以通过我的笔记本电脑iPad甚至手机完成。
但是我一点也不后悔,为什么呢?
因为拥有它本身就给我的生活提供了很多幸福感。
首先他非常便携,我不光可以在杭州用,也可以在下半年去嘉兴的时候用,也可以在一年之后回北京用。
其次他的屏幕非常大,而且对眼睛的伤害很小。光照在墙上是漫反射,不会像直接对着屏幕那样直接刺向眼睛。
第三点,有了他之后,我上床的时间比之前早了很多。玩游戏的时间,玩手机的时间比之前少了很多。这样睡觉的时间也就多了,无形之中还增加了我的睡眠。
这样虽然创造了需求,但是得到了更多的幸福感,那这种需求是可以接受的。
今天先聊这些吧。明天聊聊罗翔的书,圆圈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