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电影,没读过萧红的全部著作,只是想谈谈自己的感受,对于萧红,对于这部黄金时期。
是在疫情蔓延的初春晚上看完了呼兰河传,在家里放了很久没有打开。之后草草翻了两页,觉得文章很零散,像是散文,又实际是小说。耐着性子读到了关于后园和祖父的描写,这一段我很喜欢。
“在这世界上,有了祖父就够了,还怕什么呢?虽然父亲的冷淡,母亲的恶言恶色,和祖母的用针刺手指的这些事,都觉得算不了什么。”
这是我看完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还有这部电影之后,能回忆起的最纯粹的快乐,而这份快乐依然是带着丝丝悲凉。正如她在呼兰河传的最后一章故事里写到的冯歪嘴子的故事,以为全是悲剧,但最后他却依然那样活着,或坚强,又或应该称为悲壮?
近期我也看了很多关于萧红的评价及影评,我觉得很多人对她所谓的孩子气是有失偏颇的,在呼兰河传里,其实萧红对家人的描写很感性,她是从她的孩子心态去直观描述当时的感受的。尽管有人说在萧红离世后,父亲曾说过,女儿曾留下过呼兰河传,对女儿表示了思念,但仍不能说明在童年时家人的情感有缺失。
这也正是注定了悲剧的前传,萧红在情感上是不独立的,她需要很多的爱意去支撑她的灵魂,她的肉体才能表达她灵魂的东西。小时候自己的快乐来自于祖父的爱,写生死场时有共患难的萧军,呼兰河传时期是端木陪在他身边的。
而她一个人的时候,在刚刚逃离家乡来到哈尔滨,在自己一个人在重庆,在日本,相较于写作,她更多的是去感受饥饿,体验孤独,想念爱人中度过的。影片中,端木留他一人在武汉,自己逃去重庆时,她依然选择求助自己并不熟悉的朋友,而不是自己一人去解决困境,我姑且揣测是曾经体验了一个人的困苦无助,不愿再只身一人。
就像在影片里,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情节是她刚和萧军认识,两个人赚到第一笔钱去下馆子,回去的路上萧红的鞋带断了,她让萧军帮他系鞋带。系好之后,两人互相搀扶着对方,理直气壮地走进似乎若明若暗的灯光中,我认为这竟是她全片中距离爱情最近的时刻。
看到很多人骂萧军,骂端木。其实一开始,二萧在谈论爱的哲学时,萧军的立场很明确,他不觉得这是哲学,他与萧红不同,萧红心目中的爱情是深奥的,是深刻的。
而萧军却说:爱就一起,不爱就丢开。
这又像是悲剧的交响乐奏响的第二重声音。
最后死亡的悲剧,在于萧红真的很留恋这个世界,她放不下很多人很多事,尤其放不下自己未完成的书稿。
她一生的愿望,只是能有个安安静静的地方,一方书桌,供她写作,这么渺小的愿望,直到永远闭上眼睛的那一刻都未成真。她怎么能舍得离开世界。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也是她对生命深刻的体验,才能把生命的挣扎和微弱的快乐,写的如此刻骨。
跑题很多,其实不懂电影,但我觉得足够客观的讲述,能够原封不动地,把我心里的萧红在观影后还给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