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为什么爱的付出时常吃力不讨好?
一本书《爱的五种语言》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回答以上问题,但不是终极。
先来看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他是负责任的一家之主,好父亲,努力工作,挣钱养家,妻儿想要的东西他都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并且周到地服务他们。但他有一个缺点:说话太冲、太直、不好听。她有一张好嘴,好人缘,一手好厨艺,也是孩子们的定海神针,处变不惊,但他嫌她“净耍嘴皮子”,手脚不如口舌快。于是,原本应该十分和睦的一家人时常生活在他们俩的互相指责中,连孩子们也在私底下学着妈妈的样子抱怨爸爸“情商太低。”妈妈则抱怨孩子对自己照顾他们吃喝监督他们学习的付出“毫无感恩之心”,“学习不用功”,“不成器”。孩子们指责妈妈对他们总是“打击”。
他们究竟是高度互补还是如书的作者所说的,各自有着与对方不同的“爱的语言”?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看看《爱的五种语言》说到哪五种“语言”。
那些从小觉得受到父母和友伴关爱的孩子,会根据他们独特的心理构造和父母及其他重要人物爱他们的方式,发展出一种主要的爱的语言,一共有五种。它们分别是:肯定的言词(words of affirmation)、精心的时刻(quality time)、接受礼物(receiving gifts)、服务的行动(acts of service)、以及身体的接触(physical touch)。
上文提到的父亲就是不善于对家人说肯定的言词,母亲对孩子也有这个毛病。但父亲在“服务的行动”方面堪称表率,满满地有爱心有怜悯有体贴。母亲有时也会“良心发现”,对孩子说:“就差天上的月亮摘不来,否则你爸也会为你把她摘来。”
同多数东方人的家庭一样,父母和子女之间很少有或几乎没有诸如拥抱之类的身体接触,因为那不是东方人表达爱的主要方式。至于互相陪伴、共度美好时光的“精心的时刻”,也比较稀少,或者不论在哪种文化里,忙于挣钱养家和督促孩子学习的人们真的玩不起这份“奢侈”。作为丈夫和父亲的一家之主其实经常把妻儿心里想要的东西都买来给他们了,这可以算是“接受礼物”的爱语,但由于他不善于用言词表达自己的爱意,礼物背后的心思时常被忽略了。
妻子基于自己的长处,期待丈夫也能多说好听的话以表达爱,而丈夫按照自己的优点,希望妻子也能为自己多做点“恰到好处”的实际服务,不在乎多,只要用行动表示爱意就行。孩子们其实最渴望父母对他们的陪伴,当然也很希望听到鼓励、肯定和真诚的赞美。
其实,我们不妨补充和拓展一下《爱的五种语言》一书的内容。每个人据说都只有一种最主要的“爱的语言”,但生活经验和对别人的观察告诉我们:这可能会不知不觉间发生一些改变。书的作者也承认每种“语言”都还有许多“方言”,而我们就来根据一个人的成长阶段、情境和心境分析一下每个人的主要的爱的语言可能会如何变化。
孩子在快速成长期一般都需要肯定的言词,如果有高质量的亲子互动时间就更好了。然而现代社会,尤其是大都市的孩子们往往被媒体过度吸引,被课业过度捆绑,父母也背负着生活的重担,家人间彼此都没有把共同度过愉快时光放在首位。孩子辜负父母的学业期望,便容易遭到父母的“言辞拷打”。夫妻给对方买各种礼物,代替不了心灵交互的陪伴。
此书是北美人写的,最早也是在北美畅销。然而,即便在十分重视身体接触和肯定的言词的北美家庭里,与母亲十分亲密的孩子也会在十五六岁上高中时,在学校门口的人群里不耐烦地挪开母亲搭在他肩上的手,烦躁地说:“妈妈,别这样!”母亲说:“我感到了被拒绝的心痛。这是那个我带大的孩子吗?”是的,但她终究释怀:孩子长大了,青春期的少年就有这个脾气。
这里还有个情境因素。长大的孩子不愿意在外人面前被母亲当成小孩子。至于心境,就更复杂多样了。原本十分乐意与家人共度时光的家庭成员可能因为临时遇到某种烦心事而闭门不出,希望独处,甚至不想听肯定的话,拒绝礼物、身体接触、体贴的服务--此时似乎所有种类的“爱的语言”都会暂时失效。
可见,“爱的五种语言”注重的还是人的认知和技巧,而真正实质性的精要是彼此代求,为自己也为对方支取天上父亲的大爱。先有大爱,共有大爱,就有办法互相迁就对方的爱的语言,考虑对方的感受。
所以,人写的书,终究不是最极致的,可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