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马扎罗的雪》:
哈利在梦境中走向死亡,那架虚幻的飞机带着他俯瞰非洲大地,当乞力马扎罗那片圣洁的雪峰出现时,哈利完全消除了最初的恐惧,平静地接受了死亡。
乞力马扎罗——非洲最高的山峰,是他向往的地方。那具葬身于山顶的豹子,代表着哈里朝圣者的心。他的身体虽归于尘土,但精神得到升华,灵魂获得永生。
活着,我们常感生命的虚无和灵魂的孤独,而生命的消逝,又是我们永远无法理解的领域。面对死亡,恐惧和逃避是毫无意义的消耗,摒弃碌碌无为,珍惜当下,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让生活少一些遗憾。
这篇小说的文字之细腻、意境之神秘、基调之忧伤,是电影无论如何都无法表现的。个人感觉是海明威最好的短篇小说。
小说虚实结合,藏露有度,也体现着作者一贯的创作原则——精准与克制。
《白象似的群山》:
作品写于1927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好结束十年。历经了战火洗礼的年轻人在战后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感到悲观、失望,以酗酒、享乐麻痹自己,借此逃避现实生活和家庭责任。他们是“迷惘的一代”。
一个火车交会小站、四十分钟、远方白象似的群山,是一对青年男女谈话的背景。
他们的谈话内容围绕一场要不要做的手术展开,文字节制到只有几句——不过,我什么人也不要,只要你。别的人我谁也不要。而且我知道手术及其简单——我们方明白,女孩怀孕了。
小说中,姑娘第一次把远处的群山比作白象,白象(white elephant),是汉语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由此,我们可以把白象的象征意义与姑娘腹中的胎儿联系起来,这个孩子是不受欢迎的孩子。
两个年轻人最终有何故事有何结局,海明威没有交待,这是他故意留下的“空白”,大家根据这已有的“八分之一”去想象那其余的“八分之七”吧。
总之,作者的文笔节俭到让我怀疑自己的阅读能力。
《印第安人营地》:
小说中的所有痛苦都源于冲突:
1.印第安妇女生育与难产之间的冲突;
2.印第安男人和白人医生之间种族、文化、人性上的冲突;
3.尼克眼中的生命之轻和心理上的承载之重的冲突。
这些冲突正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基本冲突。
现实总是那么残酷无情,我们自身却无能为力。 作家发表这篇小说时25岁,多年之后他和那个一言不发的印第安人的死亡竟如出一辙。
《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
28个“虚无”向我们展示着世界的虚无性。老人的孤独来自虚无,年长侍者的焦虑也来自虚无,这是战后的人们缺乏信仰的普遍反映。
虚无让人消沉而痛苦,一方面压制着人们的心灵,一方面也驱使人们在生活中不断寻找光亮。毕竟人们需要一种明亮来驱除身体里的黑暗,人们也需要一种踏实来抵抗内心的虚妄。
孤独老人始终保持整洁,保留做人的尊严和绅士风度,向往干净明亮,当愿望被压制,也毫无怨言;年长侍者清醒地审视世界,在精神上自我抚慰,面对生活中的虚无,勇敢生活。他们身上都凸显出了鲜明的重压之下的“硬汉”精神。
《等了一整天》:
一个9岁孩子因为误解面对死亡,表现得格外勇敢,同时也呈现出天真可爱和懂事的一面。但总体来看,展示的依然是不变的海明威主题――死亡、孤独和勇敢。
他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负过伤,在医院里他曾听到医生谈论自己的伤势,想到过死亡,他当时的那种恐惧,面对死亡的行为和感受都从故事中得以体现。
但这位面对死亡的“硬汉”是一位年仅9岁的男孩,所以这篇小说我情愿解读为一个孩童的坚强、可爱和天真。
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不想一直那么表情严肃地谈论诺奖作品。
《越野滑雪》:
这篇小说是2020年高考题。
中学生熟知的海明威的著名小说《老人与海》塑造的是“硬汉形象”,海明威的大部分作品都塑造了一些类似的“硬汉形象”,在中学生的印象中,海明威小说的核心主题就是“硬汉形象”。
但《越野滑雪》这篇小说却没有看到任何“硬汉形象”的身影,这种“一反常态”让考生措手不及。
好在考题不走寻常路——用“冰山理论”来解释《越野滑雪》。只要能读懂题目,就能规规矩矩地凑答案。
从此广大中学生记住了海明威的“八分之一”,这道考题好像属于对海明威创作理论的可以宣传和无限偏爱。
哈哈,我们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配得上,也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