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知识无用论盛行一时。我想,大家大概都听过的吧。谁谁小学没毕业,就当了大老板,赚的满盘金箔,而且手下好多本科,研究生毕业的大学生,都在为他打工呢。还有卖煎饼的,一天能卖两百个,比打工强多了。乍一听,好像有点道理,但实际上,这是对知识价值的一种偏见。
不可否认,在现实社会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但是,那属于极少数,不能以偏概全。其实,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不是吗。国家会很重视教育,大部分人都需要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历练出来。成绩好的,继续往上上;成绩不好的,可以去中专,或者技校,这些都是国家给的福利。还有一点,我们应该明白,在学校的学习,是学生应该经历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很重要的学习,该是在社会上。学校的学习,是读书,读规定的书,也可以称为,读教科书的书。都说一个人学习的巅峰时刻,其实是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的我们,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通宵达旦,不知疲惫。过了高中,到了大学,好像回到了小学时代,早八晚五,周末双休。
有些时候,人们会以为,高学历就是高知识。其实不一定的,他们的疑惑无非就是,学计算机的一定会修电脑;清华大学毕业的,奥数题肯定不在话下;学医的,一定会看病,而且不管啥疑难杂症。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疑惑,他们不懂的是,术业有专攻,每一行又会分成若干个小的分枝,而在学校的消息,只是若干个分枝中的一枝而已。这个也做不到“窥一叶而知全豹吧”。
其实,知识是可以分为信息知识,加工知识,体系知识,智慧。我们大多数人所能接触到的,也有从书本上获取的,是信息知识。后面的话,每个人对知识理解不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悟性。后面就是加工知识了,融合于自己之前学过的知识,把他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一下,或是理解,或是创造,就变成了自己的知识。再后面就是,有一部分人,有足够多的加工知识,在这个基础上做成一个体系,这样的话,就很厉害了,可以说上升为理论了。最后就是当这个体系一旦变成指导性行为的时候,就成了某人的智慧。
现在的社会,我们想要获取信息知识,很简单,网络很发达,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比如看一篇文章,或者从书上学习到。如果想要变成自己的知识,就需要经过自己的内部创造来加以修饰。当然,我们也要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过滤一些我们觉得属于“快餐”类的知识。所以还是要不停的学习,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如果在工作中不学习新的知识,大概率会在后面裁员的时候,被裁掉。所以还是要多多学习,不管是专业上的,还是非专业上的。在生活中,也是不断更新自己,与家人,与孩子,都会是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