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姑
正月十五那天,传统的元宵节,想想上班已经8天了,昨天接到老爸的电话,言语之中透漏出的就是想让我回去了,于是单位安排了工作,跟院长打了个招呼,驱车直奔老家赶去。
老家距离市区并不远,不到30公里的样子,全程快速路,大概40分钟的时间。车停家门口,熄火开门下车,准备转身锁车的同时,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姑姑”我一边叫着一边迎了上去,姑姑还是那个一贯的装备,厚厚的一身棉衣,爱美的她衣服颜色绝对艳丽,推着一辆独轮车,车上放着笤主扫把和铁锹,这是她工作的所有工具。对了,给你介绍一下我的姑姑,我的大姑姑,她是我们村负责室外卫生的保洁员,片区正好就在我家这块,每每回家时常会碰到忙忙碌碌的姑姑。好奇怪今天元宵节她都没有休息,姑姑笑着说:昨晚放鞭炮的人多,我家门口搭的奶奶庙前一片红色的鞭炮碎片,今天又是正日子,奶奶庙要保持清洁,所以就赶早出来打扫一下。看着一脸认真的姑姑,我也迎合着说对对对,转身从车上拿下一盒茶叶给她挂到小车的辕把上,姑姑推脱着说家里有,我说那是你的,这个是我给你的,不一样,说笑间到了奶奶庙跟前,姑姑停好小推车,拿起扫把开始工作,于是我顺手操起铁锹收拾起了地上的鞭炮碎屑。虽然姑姑一直在劝我回家,不让我动,但我从她那笑眯眯的眼睛里看到了开心。就这样姑姑扫,我铲,也就20分钟的样子打扫的利利索索。送走姑姑我也回家了。
回家刚刚不到20分钟,我就看到照顾老爸的阿姨领着姑姑就进来了,我赶忙迎了上去,才知道姑姑给我拿了过年吃的炒茶面和团子(老家的一种糯米豆包)还吩咐我中午去她哪里吃饭,给我包羊肉饺子,再给老爸煮好带点回来,毕竟老爸也是人家的哥噢!
其实大年初四我已经逐一给姑姑家拜过年了,但每次见面都很亲切,这也许就是人常说的血缘的亲情吧。
老爸在家排行老大,下面四个妹妹,也就是说我有四个姑姑,大姑姑幼年因家境贫寒,爷爷就早早的把大姑姑过继给了别人,家里就剩三个更小的姑姑,直至到现在,亲戚来往的也就这三个姑姑了。
小姑姑家离我家只有一河之隔,每次去小姑姑家,她总会把我送出去很远,看着我上车启动出发,她再挥着手大声嘱咐我开车慢点,还会顺便跟旁边的街坊邻居说一句,我侄子,来看我的。哪怕她们早已经跟我很熟,小姑姑也会补一句,你看,每次都是这样,光买东西也顾不上吃饭。但我看得出来,小姑姑她很开心,不是因为我有多牛叉,是因为她感觉她这个侄子很在意她。
二姑姑家也离得不远,就在邻村,也就三五公里的距离。初四去她家走亲戚拜年,刚进大门就开始喊:姑姑,姑姑,姑姑,一切还是源于儿时的习惯,声音顿时响彻整个小院,随着‘唉’的一声答应,姑姑掀帘而出,亲切的责怪道:一听就知道你来了,这个小兵(本人小名)从小就是这样,你来一次全村都能听到。一边说一边把我让进屋里,屋里坐着两个老太太,看起来正和姑姑在拉家常,见我进来也起身准备告辞,我见过她们,姑姑家的隔壁大娘,就连忙劝她们又坐下来,也是不想因为我的到来打扰她们老姐妹的聊天,姑姑也连忙说,小兵,你们都见过的,小时候经常来的,坐下吧坐下吧。看得出来,姑姑心情不错,也许是过年儿媳妇来给她好好的收拾了一下家的缘故,所以坐下来后,姑姑的话题基本上是围绕着表弟一家展开,佳佳(姑姑的儿媳妇)如何打扫房间,招待亲朋,刚子(表弟)如何给她看病买药和孙子有多淘。两个老姐妹也一边附和着一边夸奖着,我就坐在火炉边乐呵呵地听着,时不时插个一两句话,场面一片祥和,其乐融融。
说话间隙,我瞟见炉火上烤着一个豆包,通体焦黄焦黄的,瞬间来了食欲,伸手就抓了过来,张口就是一口,外酥里嫩的,嚼起来嘎吱作响。姑姑宠溺的嗔责地拍了我一下,跟两个老姐妹说,你看我这个侄子,在我这比在他家还硬气,说着递过来自己的喝水杯说道:慢点吃,没人给你抢,想吃姑姑再给你烤,快喝口水,别噎着。接过姑姑的水杯咕咚咕咚灌两口,再咬一口手里的豆包嚼的那叫一个香。姑姑笑着数落我,两老姐妹也是笑个不停,我就看着她们一口豆包一口水地炫着。
告别姑姑准备返程时,姑姑拿了一袋豆包和团子,全是自己蒸的,我还想推辞一番,姑姑不由分说直接给我放到车上关好门,还千交代万嘱咐,想吃就打电话给她,蒸好让我过来拿。
年也过完了,突然写这些,也是想表达一下自己心中的感慨。人都喜欢回忆,也很怀念过去。我是一个很念旧的人,所以每每与人谈起过往,总能触动我心底那层柔软。人们总说现在的人跟以前不一样了,尤其是亲情观念越来越淡泊,很怀念之前那种生活不算好但亲情却很浓的状态。其实,我却不那么认为,也许源于现代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人们对生活的处理方式也有了变化,但亲情应该没有变,只要你用心对待,无论多久,那亲情就永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