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2021年第18周的知行合一。
五一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我来到珠海信息港一家集团公司参观学习,与他们总裁“务虚”与“务实”,虚实结合、交流欢畅;
这位总裁管理全国38家分公司,特别抓住了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业绩逐年上升,如此成果,当然与他的治理能力、管理水平、个人魅力等有着重要的关系;
他的管理哲学,其底层思想来自于王阳明心学,与我交流时,数次谈到他对心学的理解与实践,特别是“事上磨炼”、“心上用功”、“破山中贼”、“破心中贼”等,他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与认识;包括王阳明的生平、重要事迹,他都可以如数家珍,对于这么一位日理万机的总裁来说,能达到如此全面而独到的理论水平与功底,相当之难得。
关于他的哲学认知与管理实践,不在这里赘述,我会在《良知十二讲》里专门用作案例来研讨,今天我想从他的助理谈起。
总裁的助理姓陈,生于1997年,艺术专业出身,广东潮汕普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知书达礼、秀外慧中的小姑娘;因为自己对国学颇有兴趣,加上受其老板每天的心学“熏陶”,她身上有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沉稳气质,待人接物、谈吐之间,颇为得体,通俗点说,叫很“懂规矩”;
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对我们众人对阳明心学、以及相关人文历史的交流,不仅不会感到无聊,反而偶尔接上一两句话,顺便表达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讲到《传习录》的来历,是因为“传习”二字,她能马上讲出这是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人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的名言;
再比如,当我们讲到什么是良知?为什么要致良知?因为我们每个人的良知与生俱来,但是很多人在后天沾染了很多不好的习俗,把自己的“心”蒙上了很多灰尘,就像一面镜子脏了,所以需要经常“打扫”一下,她听到这里,会想到禅宗六祖慧能与师兄神秀关于“明镜”的著名偈子,不仅能将这两首偈子背出来,而且大致能明白二人思维境界的差别。
期间,小陈问我:“朱熹与王阳明都讲‘格物致知’,我在网上也听了一些,但还是没能明白他们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江老师可否为我答疑解惑。”
我很惊喜,24岁的小姑娘,也能问出这样的问题,说明她平时早已对此哲学问题有过学习与思考,不得了!
于是我说:“朱熹、王阳明二人,虽然都讲‘格物致知’,都是对天地万物、世间人事的探究与认知,不过确实有着本质的区别。”
第一,路径不一样:朱熹是由外到内,即由外部环境到内心,他要格尽天下之物、探究天下之知,所以朱熹特别勤奋,博览群书、知识渊博,是绝对的大儒;
而王阳明不一样,当他自己“格竹失败”,发现不可能“格尽天下之物”时,直到1508年“龙场悟道”,他明白,认知的路径应该是由内到外,即由自己的内心而向外“格”,因为天下所有的“物”与“理”,其实都是“我心”的感应与呈现,从“心”出发,才能找到事物的关键、本质规律和主要矛盾所在。
第二,内容不一样:朱熹讲的“物”,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他讲的“知”,就是客观存在的道理、知识,与主观的心是截然分开的;
而王阳明讲的“物”更多的是“事”,是在具体工作、学习和百姓日用的事情,而这个事情本身,就是“吾心”的表现;他讲的“知”,本质上是人的“良知”,而不是简单的“知识”;所以朱熹的“格物致知”,叫“探究事物、获取知识”,而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叫“事上正心、致人良知”;
第三,价值观不一样:朱熹的“格物致知”相对比较死板、僵化,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例,他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编著与解释,在元朝成了官方科举的教材,一直到明朝、包括清朝都相当有影响力,直到辛亥革命前取消科举考试,所有学子必须在他的“条条框框”之内去写文章、做学问,你敢挑战朱熹,就是“邪说”,不是“正学”,好处是造就了一大批“听话照做”的士大夫,而坏处则更多,僵化思维、不敢创新等;
而王阳明不一样,他敢于提出异议,敢于挑战朱熹的权威,敢于对一切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思想说“不”,他提倡的“亲民非新民”、“良知即天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等,都与朱熹的价值观不符,更与当朝皇帝的主旨不符,所以他必然受到排挤与打压;但王阳明非但没有屈服,反而越挫越勇,讲学不辍,因为他知道,凡是我的“良知”认为是对的,即便它是孔子、孟子、朱熹所反对的,我都要坚持,换句话说,我的这个“良知”就是世间的真理,这个“格物致知”,就是要一辈子去追寻、去实践、去体证那个“真理”;
如同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真正有思想的人,追求的不是盲从,而是以客观、理性、严谨的态度,加上自我良知的真实感性体验,去获得属于自己的“真理”。
当然,我从“路径、内容、价值观”三个方向来比较朱熹与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并不是要提倡“是王非朱”,没有是与非、没有好与坏,也没有过多的学术研究,而只是想通过个人的比较和大家的交流切磋,去做稍微深层次的分析与研究,这个过程其实本身就是朱熹的“格物”,至于能得到什么样的感悟与启发,就是王阳明的“致知”了。
所以,究竟格什么物?致什么知?如何格?如何致?全看个人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与行动模式,鞋子合不合脚,只有自己试过才知道。
江波,2021年5月8日,书于珠海致良知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