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打卡41天)端午节前夕,娘家会备下夏令用品,诸如竹席、枕席、扇子等,还有那必不可少的粽子,一并送往女儿家,寓意送去清凉与关怀。在我们家乡被称为“送夏”。
邻居惠珍便在这样的时节,来我家邀请我妻子次日去帮忙裹粽子。妻子笑着婉拒了邀请,因为她已经答应了隔壁婶娘。惠珍并未失望,转而问道:“那后天可以吗?我也是去送夏的。”妻子想了想,应承了下来。惠珍高兴得像个孩子,仿佛得到了什么宝贝,欢欢喜喜地回家去了。
妻子是包粽子的能手,她的手艺在邻里间是出了名的。她从小便学会了这门手艺,那时还是大集体时代,大人们忙碌于田间地头,家中的琐事便落在了她的肩上。擀面条、刨番瓜、烧饭,这些活计她做得得心应手。裹粽子更是她的拿手好戏,无论是豆粽还是肉粽,她都能裹得既美观又结实。
粽子的食材虽简单,但每一样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糯米是自家地里种的,经过粮食加工厂的碾制,变得洁白如玉。粽叶则是母亲和邻居们从河边、水滩边的芦苇丛中掰来的,洗净、煮熟、晾干,散发出淡淡的清香。至于馅料,虽不丰盛,却也别有风味。豇豆、赤豆是田间地头的自然馈赠,偶尔点缀的红枣或蜜枣,更是让粽子增添了几分甜蜜。
妻子去惠珍家裹粽子的那天,阳光正好。她先负责拌肉粽的馅,这是一项技术活。馅料的咸淡直接关系到粽子的口感,过咸则腻,过淡则无味。妻子对此驾轻就熟,她熟练地调配着各种食材,不一会儿,一盆香气四溢的肉馅就准备好了。其他人则开始裹豆粽和枣子粽。他们的手法娴熟,一片片粽叶在他们的手中翻飞,转眼间就变成了一只只精美的粽子。
粽子裹好后,便被放进大锅里煮。锅里的粽子在慢火的煨煮下,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气……
那年,送夏的粽子,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娘家对女儿的关爱和祝福,也传递着邻里之间友爱互助的情谊。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节里,粽子成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它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连接着亲情与友情。
如今,虽然物资已经不再匮乏,但送夏的习俗依然在我们这一带流传着。每当夏日来临之际,人们总会想起那些关于粽子的美好记忆,想起那些温暖的时光。而那些承载着爱与关怀的粽子,也将继续在我们的生活中传递温暖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