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31期“食”专题活动。
食,马上让人想到食物,各种各样的美食。这充分暴露出我贪吃的本性。
我一直反思一个问题,从小到大,生活虽然简单,粗茶淡饭,但也并不缺吃少穿,对于吃,我却情有独衷。有些吃货,可能是带着猎奇猎特的心思,找一些比较独特的美味,与众不同又味不一般,他们追逐的是舌尖上的欢愉。
我呢,似乎对一切美食都不拒绝,平生美食至上,满足食欲是首要任务。不管是出差还是旅游,最先关注的必是当地美食。我以为,这世上最治愈的只有美食!
我也一直怀疑,我是不是属老鼠的,那么喜欢吃。小时候,我妈准备零食都是分三份,三个孩子一样多,我是老大,每次我都是最先吃完的那个,老二却是个能延迟满足的人,每次都是留下来慢慢吃,当然,她会藏好,不给别人吃,老三呢,是个小傻瓜,她自己不吃,还拎着四处招摇,我吃完自己的就去哄她的。我妈还有住俗话形容我,老鼠留不得隔夜食,大概就是说我有吃的立马就要吃光,没得留下来的。这毛病到现在一把年纪了还是没有变。有好吃的再晚也吃,不管三七二十一,什么禁令都阻挡不了吃,吃了就开心。
随着年岁的增长,消化功能也跟着一起退化了。再好的美食也只能轻尝了,无法如从前一样大快朵颐。人间有味是清欢,东坡先生的这句诗就真实地呈现出来。不管是美食还是生活,都开始追求清淡、质朴和简单。对于世俗的富贵繁华和喧嚣热闹,渐渐不再热衷和喜欢,更喜欢在简单、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宁静、淡泊的愉悦。对于晚餐的邀约基本是一口回绝,偶尔与二三好友小聚,无非聊聊天,交流下感情,对于美食也只能浅尝辄止。素日在家,吃变得更为简单,两荤一素,都是小炒,少油少盐,尽量少放调味料,既吃到食味的本味,也少摄入一些不利于身体的添加剂,也挺好。
年轻时不懂清欢,等明白清欢的意义时人也不再年轻了,才明白了为何那么多人学苏东坡。大多数人都会为他的豁达与乐观感到钦佩。苏东坡一生历经坎坷,多次被贬谪,但他始终能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被贬黄州时,他能苦中作乐,写下《赤壁赋》等千古名篇,还研究美食,发明了东坡肉等菜肴。在岭南时,他写下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的诗句,展现出对生活的热爱。
这种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能积极面对、笑对人生的态度,确实能给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时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借鉴。在那样艰难的职场生涯中,他还能自得其乐,去研究美食,东坡肉,东坡鱼,东坡豆腐等等,以东坡先生命名的美食还真不少。
但最喜欢还是他的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清淡的饮食,简简单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