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个有意思的职业名称在网络上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对此记者采访了广州机务段检修车间车床组。该组的主要工作任务正是为火车修“脚”除“茧”,打造强健有力的“双足”。因此,他们也被业内誉为火车的“修脚师”。
说起来火车为啥要“修脚”呢?其实火车和人一样,路走多了就会起“茧”、裂口子。而机车轮对就相当于人的双脚,它常年在道路上“奔波”,因摩擦、颠簸、负重会造成表面擦伤、失圆和凹坑等问题。当“茧”越来越厚出现裂纹时,若不及时修复,就既不美观更不安全,这会导致车辆运行不稳定,甚至影响行车安全。特别是入冬以后,气温逐渐降低,寒气来袭。受气温的影响,钢轨轨面较以往变得湿滑,列车在长大坡道、大坡度运行时,轮对空转现象比以往增多,容易造成踏面擦伤,这就需要及时镟修,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运用状态。
在探访过程中,记者来到师傅们工作的操作间,那是一间十几平方米的空间,头顶吊着火车轮子,中间放置数控车床,四周留下一圈单人通道。操作间闷热难耐,五六台工业风扇不停工作,但记者依然是汗流浃背。
记者看到,开工前转轴工人们会戴上安全帽、防护眼镜和手套,从头到脚穿戴好防护用品。镟轮作业开始,车轮慢慢滚动、加速,震耳欲聋的“轰隆隆”响起来。顷刻间,车轮下飞出长短不一的铁屑,卷曲着如同滚烫的荆棘。车轮摩擦面由于温度过高,不时冒着一团团浓烟,夹杂着飞溅的火光。与此同时,车轮上一层层的“脚皮”通过碎屑机传送带,纷纷落入下方的小平车里。期间转轴工人不时推开防护门,拿着长铁钩,清理碎屑机里残留的铁屑。
记者还了解到,广州机务段检修车间车床组有9名职工,平均年龄40岁,最小的24岁,最大的近52岁。该车床组工长施军入路19年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地坚守在岗位上,从事机床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累计参与近万台机车的镟轮任务,从未发生质量问题。他告诉记者,一台中修机车镟轮从外观检查到最后组装,要经过测量原始数据、计算分刀、轮对装夹、镟修等10余道工序。
施军和记者说到:“轮对成本超高,绝不能因为我们操作失误,造成轮对报废或受损。”每次镟轮之前,尽管每个部件、每道工序都有作业者互控把关,但施军和工友们仍要仔细检查外观状态,一遍遍核查技术尺寸,力求做到丝毫不差。
机车在入库检修时,作业人员需综合其走行公里数、运行状态等因素,详细测量机车轮对各部尺寸,测量轮的圆周磨耗,确定车轮“茧”的大小,确保镟修精度,然后在设备中输入“轮缘厚度”调整好尺寸进行精细切割作业。鞋子不合脚尚且难以将就,如果轮对偏差大,火车还怎么开?还有谁敢坐?因此作业人员养成了精益求精的习惯,有一套规范的作业流程和技术标准。大伙儿经常为那0至1毫米的偏差进行反复调试,直到丝毫不差才肯收工。
修车想着开车人,开车想着坐车人。心细如丝的轮轴工们用精检细修的实际行动,呵护着机车的“双足”,用辛勤的汗水,在鲜为人知的岗位上书写不一样的“镟”丽人生。
我们身边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普通人,他们用坚守诠释劳动的意义,用奉献标注时间的刻度,在平凡岗位上续写不平凡的故事。我想这些普通劳动者的故事,之所以触动人心、给人感动,不仅仅在于他们就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岗位离我们很近,更在于他们坚守的背后,体现了人们共同的精神和信念。一想到大家都承受着生活的苦难,仍旧努力向上地活着,就觉得每个平凡的人都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