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水,端得平吗?端不平,不平也可以。
很多人都问过我“端碗”的事,或者类似“端碗”的话题。诸如,心里有没有偏向谁多一点,平常俩孩子谁更听话一些……
孩子们,很关注这个频繁出现的话题,我是怎么回应的,哪怕听过多次了。
丹丹阿姨问:你说俩孩子,会不会心眼里更疼谁一点?
眼看着哥哥脑袋就转了过来,我回应:实际上,都是依着孩子表现来的,表现差惹得大人心情不好,也就影响了对待孩子的情绪了,心里头还是一样的。
等孩子不关注我们了,我又回应了丹丹阿姨。哪个犯错多,瞬间的态度,还是不一样。
还有位晓冬阿姨提出来:你看你对老大,老是严肃的,一面对老二,老是轻声细语的。
这个,老二在旁边,一瞬间来了个大大得拥抱,逗乐了阿姨。我是这么说的:这小家伙,老神奇的了;把周围的叔叔阿姨,都放在心里,也都时刻关心着大伙儿,把大家幸福的呀!
他,咧着嘴笑呵呵,跑去找哥哥玩耍。谈到对待孩子的态度,老大正值青春叛逆期,容易自满于自我有限的认知。他们也是好奇心行动力强的年龄段,难免思维跳脱、举止不当。让老大体会到一些限制是必要的,阿姨也是很在乎老大的成长,常常协助我教导一些规矩。
我问哥哥:觉得大人偏向吗?
哥哥回应:知道爸爸妈妈不偏向,有时候自己做错事,确实是错了,该改正;而且妈妈也提醒过,对待大人的看法与说法,要有自己的判断,所以不会认为要伤心;不高兴是可以的,是正常的,过一会儿找点开心的事我就好了。
我问弟弟:觉得大人偏向吗?
弟弟回应:不偏向,妈妈对我好,对哥哥也好;做错了事,我犯错会挨批评,哥哥犯错也会挨批评;但是我比哥哥犯错少,嘿嘿嘿。
哥哥往往一脸冷静,实际上带点期待,等着大人夸他说的对。得到满足,还要肯定着大人的肯定。转过身,才抑制不住上扬的嘴角。
弟弟常常小胳膊搂上了,强调哥哥爱犯错,再故意一本正经细说案例论证。抱着亲两口,才属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