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凯歌~
每一位创业者,在他的成长之路上,一定是不被理解、充满挫折的。
辛苦开发的产品,无人问津;
努力钻研,刻意练习,却被家人说是不务正业;
一些垃圾人自己觉得阶层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还瞧不起不断成长的自己,破坏自己心情。
……
然而,纵观那些有所成绩的人,他们面对各种困难和非议,内心的想法就一个“我就是要做成!管你是谁!”
创业,就是要学会在身边人面前“不知好歹”。
一、创业,要强化自己的认知
创业的本质,是将自己产品化,形成“一人公司”。
而要成为这个“一人公司”,我们需要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我的思维导图笔记这个赛道来说,我需要掌握的知识有:思维导图的理论(衍生学科:脑科学、记忆学)、思维导图的优缺点、思维导图的应用场景、思维导图的软件使用等。
但对于创业者来说,仅靠传播这些固定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思考如何一步步拆解,进而找到可以商业化的线索,比如:
思维导图这个东西应用场景有哪些?
在这些场景下,用户们常常会出现什么问题,导致使用效果不佳?
如果使用效果不佳,那么可能存在哪些问题?是用户欠缺思考力,还是用户单纯不喜欢用思维导图?
如果欠缺思考力,那么比起思维导图本身,用户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培养思考力的课程;如果是用户不喜欢思维导图,那还有没有其他的笔记方式?
思考到这一步,我就能发现,比起教人做思维导图,我或许应该打磨一门逻辑课。
……
这样一思考,我们不仅会发现一些可商业化的线索,还可能发现自己的问题。
当我发现自己的逻辑知识不足时,我就需要加强学习了。
(一)读书,是提高认知的成本最低的方式
书籍,是获取知识的最廉价的途径。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获取我们需要的知识。
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手段很多,有课程、线下培训、线上训练营等。
只不过,这些费用相对高昂,不适合所有人。
而且,市面上的培训和训练营,不过就是将全人类的智慧进行了二次加工,相对来说质量不如一手信息。
而书籍,就是最好的一手信息。
纵观各类知识获取途径,一个领域的底层逻辑,只有书籍能介绍得相对更完整一些。
阅读书籍,你就像是在和领域内的先驱进行一种无言的对谈。这种体验,是其他方式无法提供的。
而这一切,只需要你花几十块钱就能获得。
(二)写作,是价值输出的成本最低的方式
相信有不少朋友听过输出的重要性。
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展示自己”。
往商业角度看,赚吆喝,主动营销自己。
往非商业角度看,学会观察,对这个社会有些意见。
可以说,只要你会说话写字,就可以进行写作。
但写作同时也是个上限很高的技能。
商业咨询领域的刘润老师,他的公众号注册多年,累计输出了4000篇文章。
写作领域的大咖粥左罗老师,他创业8年,写了六七本书。
如果你有阅读公众号文章的喜好,你会发现,这些领域内的大咖,没有不注重写作的。
因为对创业者来说,写作的价值深不见底,而门槛几乎没有。
这样的好事,哪个聪明人会放过呢?
二、创业,要坚定选定的方向
创业者和普通的打工人看似都是人,但却是不一样的思考模式。
(一)独立思考
所谓的“独立思考”,不是说只有自己思考,不能参考别人的想法意见,而是你不要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关于创业,你一定见过这种很极端的说法:“创业就是坑”“谁想不开了才创业”“没钱创什么业”。
其实,这些都是懒得思考的人为自己找的借口。
当然,我也不是鼓励大家去创业,而是说,不要被一些说法给麻痹,要带着批判性思维去看待这些说法。
你要自己找到说服自己的答案,仔细分析创业的利弊,看对自己而言,利更大还是弊更大。
经过一番分析,我想你会有自己的答案。
这里我分享一下我为什么认为我适合创业:
1.拥抱终身学习与持续成长
熟悉我的朋友知道,我上学时,除了数学,其他学科一塌糊涂。高考复读一年,还只读了三本,大学时考会计证好几年没考下来,考研初试连国家线都没过。
在大众的眼里,我应该就是彻头彻尾的学渣。
然而,大学毕业后的我,却扭转了这个标签,变成了“5年内获得20+本各领域证书的高效学习者”。
这里面最大的原因就是,我没有放弃学习。
2017年我大学毕业,也正是那一年,我开始学会自学各类知识。
2019年开始死磕思维导图笔记领域,而这一死磕就是6年。
论学习力、持续力,我相信我不会比任何人差。
终身学习是创业必备的素质之一,因为创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不持续学习,我们很可能会被错误的、过时的思想带偏。
2.有自己的思想,不愿与社会同流合污
俗话说,“三十而立”。
有的人在30岁这年,立的是家,也有的人晚一些,仅仅立的是志。
而我就是后者。
我在2023年春天,被上家公司试用期一过玩套路辞退后,没有乱投简历。
有一次偶然读了周岭老师的《认知觉醒》《认知驱动》两册书。
我忘记了具体是哪个知识点刺激了我,让我下定了决心——我一定要开创自己的事业,一定要具备不上班也能有钱赚的能力。
这个决心,或许就是命运女神给我安排的礼物。
3.能容忍暂时的低谷与零收入
对创业者而言,最难过的一关恐怕就是这一点:低谷期+无收入。
低谷期影响信心,无收入容易让身边人各种非议。
前者需要克服自己的内心,后者需要克服外界的压力。
可以说,这两个都克服了,“逆商”(反抗逆境、挫折的能力)也就满级了,人的成长就会真正起飞。
如果你发现自己适合创业,你一定要挖掘出适合自己的方向,深耕下去,而不是看别人说什么赚钱就去做什么,等哪天不行了又放弃,转头又去干别的。
一句话:赚钱的门道,永远在自己身上,而不是在别人嘴里。
独立思考,是区分人的命运的一种重要划分依据。
有的人注定只能给老板当牛做马,而有的人注定适合创业,掌控自己的人生。
(二)长期主义
不管什么领域,没有什么品牌是一天建成的,更没有什么事是做一次就成功的。
爱迪生研发电灯泡,经历了数以万计的失败;
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代价,是整天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里,最终被放射性元素侵蚀了身体。
再回看我自己的经历,我为什么在思维导图领域开始有所建树?最大的原因,就是投入的时间很长。
从2019年到现在,我累计制作各种思维导图超过了4500张。
对于思维导图的理解,我自认为我是胜过绝大多数人的。
三、创业,要坚持自己的主见
樊登老师在《低风险创业》这本书中提到,创业的本质是自主地工作。
职场打工人,需要做的不是自己有多么棒的想法,而是坚定执行老板的想法。
如果打工人敢有自己的想法,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和老板唱反调。
这是职场的大忌。
而我,就是不想被这种大忌绑架。在我看来,打工就是对自己思想的囚禁。
另外,我是个资深I人,最喜欢清静的工作环境,希望有自己的工作空间。
我真的不喜欢职场办公室的格子间,更别提那种拥挤的大通铺了。
杂乱的环境,对我来说,就是在压制自己的创造力。
我们的长辈大多都是缺乏高等教育的。在他们的认知里,“创业”和“不上班、混吃等死”是画等号的。
但他们没有看清底层问题。
上班,是拿现在的时间换未来的钱。它是为我们的老板工作。
而创业,是以上班挣死工资为代价,换现在的时间。这是为我们自己工作。
有的创业者为什么会负债,其实就是他向未来的自己借钱,换了现在的时间。
这怎么能叫“混吃等死”呢,这难道不是有远见吗。
现在的辛苦和未来的幸福VS现在的满足和未来的痛苦,相信正常人都不会选择后者吧。
四、创业,多把时间留给自己
对于创业者来说,最珍贵的资源,不是钱,而是时间。
毕竟,钱可以慢慢赚,但时间是不可再生的。
樊登老师在《低风险创业》这本书中还提到一点:和父母关系的好坏,决定了创业成就的大小。
不知道你有没有这种经历:最近安排了一堆工作任务,结果父母一个电话,让你立马回老家,说XXX家谁死了、谁结婚了、谁家盖房子了,让你也过去帮着守灵、当伴郎、当瓦工。
关键是,我们压根就不认知这个XXX。
去吧,这些工作烂尾、逾期怎么办?不去吧,父母是不是又会对自己各种不满?甚至还拿亲情关系去绑架我们。
这是最让人纠结的地方。
没有人想得罪父母,但更不想弄得自己的工作一地鸡毛。
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
虽然我是自由职业,但由于我还不善于做商业层面的营销,因此事业现在是卡在变现这一环中。
我的日常工作只需要电脑和网络即可,出于节省租房支出的考虑,我没有搬到其他城市,在外公生前留给我们的一套老小区住着。
但这个操作,给我埋下了不小的时间管理隐患:
因为和父母同城,意味着他们召唤你的成本变得很低,让你随叫随到的概率相对更高。
毕竟,免费的工具人嘛。
我爸有时候对自己家人颐指气使惯了,有时出去喝个酒,忘了带钥匙,还得叫我跑去给他开门(他住在县城北部,我住在县城南部),骑电动车折返一次就要浪费将近半个小时。
有时他满身酒气,又要在我面前“炫”一下和哪位“大佬”喝酒,然后对我各种说教甚至骂人。这么一折腾,回去后半天都不想再写东西,就只能杀几盘游戏排解压力。
还有一天晚上他去市里参加聚会,为了面子非要开车去,结果自制力不行,看到酒就“真香”,把车留在了饭店门口的收费停车场里过了一夜。他自己第二天没时间,我就自己坐公交去了一趟市里把车开了回来。
那次一折腾,损失了12块钱公交费和15块钱停车费倒也没啥,四个小时的大好时光没了,让我肉疼了一下午。
虽然我很烦我爸这样,但我知道,如果跟他唱反调,只会让他变本加厉,到时候麻烦更多。
从博弈论角度来说,两种选择都会有损失,那我只能选损失较小的一种。
创业者最需要时间,但一般的父母,往往又会破坏这些时间。
时间,就是双方的主要矛盾点。
真正支持子女事业的父母,是不会给子女添麻烦的。
对我来说,我爸妈只要别让我卷入一些无关的小事,就算是支持我了。
所以,我强烈建议创业者们,优先和自己的父母进行沟通。
如果你的父母比较开明,不给自己带来麻烦,那请一定好好努力。
如果父母就那样的认知,但你手头资金充裕,不妨搬到其他城市。
我们没法改变他们,那就改变自己。
有时候,当一个“大恶人”,没什么可愧疚的。
这里分享一下我的时间管理原则:
1.我的时间管理颗粒度精确到小时。
2.对外人,要实行收费:1000元/小时(我比较看好的高素质人群,可以优惠到600元/小时甚至更低),目的不是赚钱,而是劝退一些人浪费自己的时间。
3.自家人的生死大事必须最优先(至于其他人,要看熟悉度)。
4.不能产生价值的生活琐事,能推则推。
①对我爸——凡是小事,我一概回他:“我今天还有文章要写,赶不及”。如果很不幸让他发飙(他控制欲比较强),那我就说“我写不完要赔人家2000块钱,你给我啊”。
②对我妈——凡是小事,我一概回她:“一定得我去吗?”“这事有必要做吗?”
当然,我也会搞“预约制”,要想让我参与琐事,那一定要抢在我的计划前头,至少提前半个月跟我商量,不接受“现在就给我过来”“马上就要”这种加急要求。
父母们的骚操作,让自己的时间显得很“贱”。但我们不能这样做,一定要让时间显得很“金贵”。
虽然这些操作显得我很无情,但说实话,时间管理方面就是要严苛一些,否则只会产生不断的拖延和烂尾。
自己的时间,只有用于自己的事情,才能价值最大化。
写在最后
贝索斯在《长期主义》一书中提到:所有重大商业决策,在实施初期都像"不知好歹"的冒险。创业者的理性坚持,本质是对商业规律最深层的敬畏。
当然,不仅是商业决策,创业者的认知管理、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也是“不知好歹”的冒险。
如果你也是创业者,请你相信,你所做的一切“不知好歹”的事情,都是没有问题的。
真支持你的人,是不会为小事抱怨你的。
如果必须要和身边人“翻脸”才能事成,那么这个脸,我是翻定了。
当一个“不知好歹”的创业者!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