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2日,我们迎来孙中山先生逝世100周年纪念日。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用毕生心血追求民族独立、国家统一和人民幸福,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注入了永恒的精神动力。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回首百年沧桑巨变,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深度交织,而作为这一历史使命的接棒者,新时代青年更肩负着传承精神、开拓未来的双重责任。
孙中山精神:跨越百年的民族复兴火种。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天下为公”的实践史,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他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倡导三民主义,并规划了《建国方略》的宏伟蓝图。从铁路网络到港口建设,从工业化发展到教育普及,这些设想在今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逐步成为现实。正如台湾青年徐诗凯所言:“踏上孙中山先生奋斗过的土地,才能真正理解历史的厚重。” 孙中山的精神遗产不仅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基石,更是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纽带。无论是南京中山陵前庄严肃穆的谒陵仪式,还是台湾青年对遍布岛内的“中山路”所寄托的情感共鸣,都印证了这一精神跨越海峡的凝聚力。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孙中山先生所追求的民族复兴理想始终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成为推动历史前行的强大动力。
中国式现代化:从蓝图到现实的百年接力。在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中,他曾构想一个富强民主的新中国。然而,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宏伟设想被视为“空中楼阁”。然而,百年后的今天,中国以惊人的速度将这些梦想逐一变为现实。全球最长的高铁网络、世界级港口群、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与绿色能源产业……无不体现了“建国理想”的现代化转型。例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东方大港”构想,如今在上海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的全球枢纽地位中得以实现;而“三峡工程”等超级工程,则远远超越了当年的想象。中国式现代化并非简单复制西方模式,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兼顾传统与现代的独特道路。这正是孙中山“民本思想”的当代延伸,也是中华民族自主探索发展道路的成功典范。
青年担当:传承精神与创新突破的双重使命。孙中山先生曾寄语青年:“聪明才智越大者,当服千万人之务。”这一理念在新时代得到了生动体现。从科技创新到乡村振兴,从文化传承到国际交流,当代青年正在各个领域展现自己的智慧与力量。在科技领域,大陆青年科学家通过量子计算、航天技术等领域的突破,解决了许多“卡脖子”难题,为国家发展赢得战略主动权;而在文创产业方面,台湾青年则通过艺术设计、影视作品等形式,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舞台。北京大学博士生林景茂指出,孙中山的奋斗精神“像旗帜般引领青年跨越时代”。更值得关注的是,两岸青年通过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合作等活动,正以实际行动消弭隔阂,推动民族认同。
两岸共进:统一大业中的历史责任。孙中山先生毕生追求国家统一,他曾疾呼:“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然而,当前台湾当局对“统一”议题的回避,与其宣称继承“中山精神”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国民党主席朱立伦虽强调“孙中山遗训”,却未直面两岸根本问题;反观大陆,天安门广场的孙中山画像与中山陵的纪念活动,始终彰显对历史共识的坚守。在这样的背景下,两岸青年更需以开放的胸怀,从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汲取力量。昆山两岸青年工作站负责人陈宇宏表示:“直击心灵的情感共鸣,胜过千言万语。”只有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携手共进,才能真正完成孙中山先生未竟的统一大业。
以“再出发”的姿态回应时代召唤。百年回眸,孙中山先生的遗言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中国式现代化已进入关键阶段,民族复兴需要青年以“愈挫愈奋”的韧性,在科技自立、文化自信、两岸融合中开辟新局。正如孙中山先生所言:“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新时代的“同志”,当以脚踏实地的行动,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伟业,让“革命尚未成功”的警钟长鸣,直至中华圆梦之日。在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铭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