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后三天8小时,读完《人间采蜜记》,好的文章,是非常亲切且朴实的。
如文中所讲:真实的叙述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魅力。
此次阅读,没有像读经典著作那样追逐页数的焦躁心情,逃离了那种束缚感。
自然畅快地,如听故事、看电视剧那般自然、淡然。
一直都有听说李银河,著名的社会学者(研究性的),鬼才王小波的妻子。
之前看过她的《他们的世界》写同性恋的一本调查研究著作,那时就觉得这个人不简单,不知道她骨子里有着什么样“离经叛道”的想法,只深深觉得:勇敢!
2.
后来通过书籍影像看到她,实感:精神跟肉体形象可以完全没有太多实质性关联。
人生经历的很多细节,会在往后的日子里经常闪现,如梦一般,让人分不清真与假。
但它就是朋友一般,陪着度过些日子。
之前旁听社会学课程,有位教西方社会学的老师,就是她这种的,质朴本身没有任何距离感。
用自己那个年代最真实的生活片段讲授书本知识,道理与生活糅合妥当,使课堂生动无比。
3.
如大多自传一样,作者沿着出生、求学、婚恋、生死这样的主线,讲诉着生命带给她的数不尽的感动。
“三反”是从小用的名字,小学校园被影视取景;只上完初一就资源去蒙古当女兵,三年归来,心境全改,如饥似渴啃书;
下乡时找到想追求的学术目标:研究农村的乡风习俗与农村妇女,记录人生,思考生活;
光明日报工作,通过《绿毛水怪》手抄本结缘王小波,1980年结婚,选择丁克;匹兹堡“自费公派”留学,大览美国山河与欧洲风光,剑桥边亦有半年沉醉;
回国的学术、职业,国务院任职、社会科学院任职,北京大学第一个文科博士站的第一个博士后;
小波去世,沈原说了一句话:“小波是个诗人,走得也像诗人;
社会调查研究,不同人生,本身是虐恋者,更多视角与理解,卓越扩大超前的思想;坦然面对生活,与大侠的相伴,也是更深的爱。
退休后,全力让思想迸发,呈喷井式,著书立说、博客演讲,传递着自己的“采蜜成果”。
4.
书中诸多人生经历与感悟,常读常新。
读书:
“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觉得中文把“上学”说成“读书”很有道理,学校不一定能教人什么东西,重要的是读书,自己多看书就行了。学位是关卡,自己学。读书。研究生更是如此,靠自己自觉读书。” —— 推荐《我的心灵阅读》
书籍感悟,影视观感,生活杂想,尽在其中。
结婚生子:
“农村之所以以热衷于生孩子,其中至少有一个原因——把生育当成了使自己永生的途径。这既可以算是一种世俗宗教,也可以算是一种精神归宿。西方宗教为人们指出的永生之路在于上天堂,而中国宗教为人们提供的永生之路在于生育后代,把自己的基因通过骨血世代相传。”
“我和小波从结婚起就没打算要孩子,除了两人的吃住也没啥花销,省吃俭用攒的钱基本就都用在了旅游上。”
也许要生孩子是心灵的寄托之所与空虚表现,在能做到的事情上必须做,让它缠住自己,免得显着自己来到世上白活一回,什么也没留下。
文字评说:
有一次我问小波对我的文字的看法,他评价还不低,但是他说:“你的文字扔在地上还跳不起来。”我想这是个中肯的评价。我的文字用冯唐的话来说是“清通简要”,没有废话,没有多余的字。
文字只是人灵魂的外在形式。叶芝说:风格几乎是无意识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风格就是他灵魂的样子,他的文字也就是他灵魂的无意识表达。
读来顿感,“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文字,总是让人很累,如果纯粹抒发心情,实在是没必要的;要是糊口,那就另说了。
人生的态度:
我不行,我酷爱所有人造的美,不可或缺。我的生活像一只精雕细琢的雕花小碗,至少我怀着这种愿望。我的小说就是我打发时间、消磨自己生命的一种方式。如,要么是极现代的建筑,要么是极古朴的草房,受不了除了实用目的毫无美感的砖房;又如,取名字要么是极雅的,要么是极俗的,受不了不雅不俗的;再如,要么爱得死去活来,要么索性孤家寡人,受不了跟不喜欢的人一起过日子。
讲究不讲究,精致且极致。
性与性别:
有文人云:志不出于淫荡。
爱情从来都是超凡脱俗的,根本不管什么阶级阶层、贫富贵贱,也不管美丑年龄,甚至性别都变得无足轻重。一桩爱情只要是发生了,就绝对是美的,所有感人至深的细节都会随之涌现。
极致的爱情超越一切世俗与羁绊,心灵的交融是不可阻挡的。
5.
我就像一只不知疲倦的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流连忘返。每日从各色各样精彩纷呈的花朵中采撷那一点点精华,认真品味,不知餍足。生命不息,采蜜不止,直到老得再也飞不动了,才躺在花丛中静静地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