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欣赏了被誉为“诠释德奥作品的专家”,尤其是对贝多芬作品诠释堪称“教科书”级的“钢琴巨匠”鲁道夫·布赫宾德独奏音乐会。在过去60多年演奏生涯中,钢琴家深入研究贝多芬书信,相关记载报道,以及重要乐谱手稿,对这位伟大作曲家的人生和音乐生涯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诠释的贝多芬作品在乐坛也具有标杆意义。
音乐会在贝多芬《 F大调第六钢琴奏鸣曲,作品10之2》中拉开帷幕。当钢琴家的手指轻触琴键时仿佛推开了维也纳的晨雾。音符化作流淌着晨露的溪涧,每个音都折射着光芒。快板左手十六分音符如精准的齿轮咬合,右手旋律却在几何线条中绽放出莫扎特式的优雅花饰。阴郁的小调主题浮现时,他的触键又变得像浸透雨水的丝绸,在弱音踏板制造的氤氲中,半音化的叹息仿佛被暮色拉长的影子,将海利根施塔特的忧郁提前了二十年。指尖跳跃的顿音像光影在林间投下斑驳,玩着捉迷藏的游戏,而左手低音区始终保持着严谨的脉搏,让理性主义者的严谨与狂飙突进的浪漫在音乐中完成宿命般的和解。
接着我们听到了《E大调第九钢琴奏鸣曲,作品14之1》,琴声如春日藤蔓攀上窗棂给人带来生机勃勃的绿意。钢琴家以建筑师的清醒解构着作曲家的音符,右手旋律流动舒展,左手精准的触键编织出巴赫式的复调经纬。主题对话碰撞时,两尾游弋的锦鲤在调性溪流中溅起晶莹的浪花。
《D大调第十五钢琴奏鸣曲“田园”,作品28》。在钢琴家指下化作四帧镶着金边的水彩画,将古典主义的严谨架构浸入印象主义朦胧光晕中。分解和弦如林间倾泻的碎金,像塞尚笔下的圣维克多山。连奏与断奏间制造的微妙色差,恰似光线在麦浪上编织的明暗经纬。牧歌旋律里舒展成融雪的溪流。钢琴家以魔法师般的掌控力让每个音粒都带着精确的离心力共同编织出春日的原野。
《E小调第二十七钢琴奏鸣曲,作品90》的音乐让人想起黑森林里的寓言,中声部的叹息如露珠滑落叶片,而低音区的应答始终保持着大理石基座的庄重。跳跃的八分音符像松鼠在林间抛接松果,每个重音都带着狡黠的顿挫,却在疾速音流中保持着哥特式拱顶般的结构平衡。当尾奏琶音如流星划过琴键,忽然懂得了克制的激情如同最深邃河流里清澈的倒影。
最后钢琴家用指尖点燃了热情的火焰。《F小调第二十三钢琴奏鸣曲“热情”,作品57》是火山在琴键上苏醒,但他的演绎又有地质学家般的冷静。剖开《热情》的熔岩层,雷霆般的八度如地壳裂变,第二主题化作岩浆缓流的暗红光泽。之后的变奏是灰烬中复燃的余烬,触键似炭火将熄时最后的舞蹈,终章席卷的音流里每个重音都仿佛是普罗米修斯盗火时的灼痛与狂喜。
返场的贝多芬和约翰·施特劳斯让观众体会到了热烈激情中最严密的理性矩阵,琴槌击碎了混沌,飞溅出的音符凝成深邃夜空中的星图。
钢琴家再次为我们展现了他对贝多芬内心的的深刻理解。充满激情的演奏并不一定是那么用力的,所谓力透纸背,举重若轻是岁月沉淀后,积累的人生。每一次演绎同一首作品时不同的心境,面对不同的观众,也会有场域氛围的不同。美好的东西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期一会,得之珍惜,境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