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化工2004杨善雅,已经上了张淑娟老师的《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两次课,我的收获很大,感觉找到了自己反思和进步的精确路径。
(虽然我还是最想弄明白怎样知道自己最应该学什么的问题,但是我越来越觉得前提之一是当你驾驭学习这件事情本身后才有跳出来思考的余地。)
(1)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 (作答要求:选一个我们课程中的知识点,详细展示,并标明出处)
出处:动机管理之发现自己的隐性拖延(🥲还是拖延着发布了自己的第二次刻意练习报告作业)
隐性拖延是个很值得深思的现象。
原因在于,我们的害怕开始和完美主义作祟,我们不会给自己明确完成程度的节点和硬性要求。
当一个人被一堆要做的事情围绕,学会厘清优先级、适当取舍以及提高效率可以帮助解决拖延的问题。(我目前还需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取舍原则)
按重要紧急的四象限区分,隐性拖延主要在于总是先做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
看到隐性拖延的积极意义:我们学习提高的视野不会局限在当下做的事情中,能看到更多对提升自我的有价值的事情。
不忽视隐性拖延的消极作用:隐性拖延会让你不断地在做事情却没有做成事情,造成自己不断在付出客观收获又不大的结果,还会导致未完成必要任务的损失。无规划的学习很有可能流于表面,难以系统化,减慢了自己进步速度。
(2)我是怎样用它的?(作答要求:展示上述知识点是如何指导自己的学习的,要求有时间、地点、具体的知识、自己之前的做法、优化后的做法等)
20220312:我需要在周末晚七点前提交一个车模型翅膀的设计稿,我在前一天迅速完成初稿,设计和细节上的改善空间先不放在首次提交的压力上,留作后面再思考和与组员讨论。
自己之前的做法:
1.准备的战线拉的太长,想把事情做好却迟迟不开始,只有ddl才可以驱使我去做事情,但是这样会让自己持续性很累;
2.非常自洽地让自己先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告诉自己这是更值得的积累性的知识增长。如:本该赶ddl,却想读不直接相关但是很有价值的好书;与人聊有深度的天,渴望从中获取改善现状的经验;或者先睡个觉休息一下,睡醒再做事情。
优化后的做法:
1.逼着自己先把完成度给做到,给自己迭代改善的时间和机会。
2.与人聊天互动确实对思考自己很有用,不过尽量会减少同质化和暂时不必要的交流。
3.从根源上掐灭自己隐性拖延的念想,让身体比脑子先行动。
4.任务发布前第一时间给自己划分完成任务的时间点。
5.积累性要求不高的任务尽早完成。
(3)我还想怎样用上它? (作答要求:设想新的应用情景,其他要求见第二问)
场景:因出门前的多次检查和犹豫耽误时间
优化后:整理好必要物品(形成习惯)后背上包推门就走,反手就是一个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