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绍】
《一生所寻不过爱与自由》,作者李银河,全米文化2025年4月出版,10.1万字。
李银河(1952-),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匹兹堡大学社会学博士,中国第一位研究性的社会学家,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代表作有《性社会学》《性的问题》《酷儿理论》等。
本书是随笔集,原来题为《一个无神论者的静修》,讲述了作者在退休后从静修生活中获得的生活感悟及精神力量。
全书共分八章,主题分别是:生之欢欣、花开有时、相认瞬间的甜蜜、爱是灵魂之花、人生而自由、倾听心底的声音、接纳自己本来的样子、万物皆备于我。
【撷取摘要】
1..
年老不应仅仅是痛苦的,它也可以是快乐的、美好的,比年轻还快乐、还美好。因为所有的奋斗、竞争、辛劳和磨难统统离我们远去,我们可以随心所欲自由自在地享受生活,作为我们一生辛劳的报偿。这是我们应得的快乐和安适,是我们的特权。
有两个原则可以消除焦虑:一个是量力而行,另一个是适可而止。......所有的奋斗和努力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或者在年老时,或者在身体衰弱时,或者在欲望减退时。
2.
生命活力强的人喜欢陷入不可预知结果的事情,生命活力弱的人则愿意待在确定的生活之中。
每一个生命都是有热度的,只不过冷热的程度有所不同。有的生命是炽热的,像一团熊熊燃烧的火;有的生命是冷清的,像一条静静流淌的河。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按照自己心向往之的方式去生活,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只是按照他人或社会的安排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情,那就是生命的虚掷,是令人最难以忍受的活法。
3.
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正是你在生活中所有的选择关头有意或无意所做出的选择的结果。
不要抱怨你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它们都是你要的。
4.
生存危机有两类,一类是肉体上的,另一类是精神上的。肉体上的危机大多只发生在难以获得温饱安全这些基本需求的人群中间。
精神上的生存危机主要表现为,发现人生归根结底并无意义,结果就不想再做任何事情。
用拥有美好人生这一标准来衡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并在做的过程中收获快乐,就是高质量的人生,无论结果如何,只要享受了过程,也就不枉一生了。
5.
修行是对人生意义的不停的追问、思考、践行。
科学家告诉我们:宇宙出现(数万亿年前)——恒星时代出现——地球出现(50亿年前)——人类出现(300万年前)——人类消失(50亿年后)——地球消失(50亿年后)——恒星时代结束(100亿年后)——宇宙消失(数万亿年后)。
作为无神论者和存在主义者,我早就洞悉:生命并无意义,存在纯属偶然。
对于宇宙和时间来说,生命是无意义的。生命的意义只是针对个体而言的,只对个体有意义。所谓修行,就是要在生命的某个时刻,思考意义的问题。思考生命对于自身的意义是什么,思考生命对于宇宙的无意义。
6.
人生是宇宙的瞬间光亮。生命是在宇宙间一次无目的的行走。
英国布克奖得主伊恩·麦克尤恩在《阿姆斯特丹》中写道:“充满了激情的奋斗,又是为了什么?金钱。荣誉。不朽。为了否认我们生下来纯属偶然,是抵挡对死亡的恐惧的一种方式。”
在宏观上选择无目的的生活,在微观上选择有目的的生活。
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盈、愉悦、丰富多彩,也就是从微观上看,是一种有目的的生活,尽管从宏观上看,每一个生命在宇宙间只不过是经历了偶然的一瞬的无目的的行走。
7.
所谓终极问题,就是生命意义的问题,正如加缪所言:死的问题是唯一重要的哲学问题。
如果一个人的心够坚硬,一个人的脑够清醒,就可以明白生命最终的无意义,宇宙的空旷和荒芜是唯一的真实。
对于人的生命来说,时间是我们唯一拥有的,而它却是如此无情无义,无论我们对它有多么眷恋,它还是来去匆匆,渐行渐远,最终绝情而去,不再回头。
令人宽慰的是,从微观角度看,一个人的生活对于他自身和对于周边的人还是有意义的。
8.
一味追求拔尖是幼稚病。
人的才能是各种各样的,拔尖除了智商较高、做事效率较高之外,并不能说明别的。
在追求拔尖的过程中,人会较少有创造性。因为所谓拔尖,就是在既有的规则和轨道上的赢家。
在追求拔尖的过程中,人会过于入世,把心思过多地放在俗世的目标上,比较少关注精神的修养。
真正成功的人生是灵魂澄澈、精神丰满的人生。如果把世俗的成功当成了目的,人生就会变得异常狭隘,所有的喜怒哀乐也会变得异常局促,精神生活会变得干瘪枯燥,人也会显得缺少灵性,甚至丢掉灵魂。
9.
人生在世,大多数情况下只能生活在必然之中,但是应当存自由之心,抱着争取自由的愿望,在所有能够选择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真正想要的样子去选择,这样就增加了获得自由的机会,有可能达到尼采所描绘的自由的化境。
人生在世,没有必要压抑自己的真实感觉,硬生生地把自己塞进一种固定的关系模式中,进入约定俗成狭窄逼仄的空间中去,完全可以让自己的心随意徜徉。
福柯说,人其实比自己想象的要自由得多。也就是说,当我们感觉到不自由的时候,实际上仅仅是由于我们屈从于习俗,我们完全可以不这样做,而去选择一种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的生活。
自由就是选择。选择就是自由。当我们出于自由意志做出选择时,我们就是自由的。不做选择,任由环境和他人来决定自己怎么做,怎么想,那就是不自由的。
10.
人应当认识自己,按自己本来的样子接纳自己,不与人比,也不拿真实的自己与应该的自己比。
怎样才能在人生中时常保持好心情呢?凡是在涉及空间的问题上,想大比想小要好;凡是在涉及时间的问题上,想远比想近要好;凡是在涉及做事的问题上,想目的比想手段要好;凡是在涉及别人的问题上,想喜欢的人比想讨厌的人要好;凡是在涉及自己的问题上,想优点比想缺点要好。
在物质生活、人际关系和精神生活三个方面不断审视自己的生活。如哲人所言,不经审视的生活,不值得一过。
【写在最后】
人的一生应该怎么度过?这个问题,会贯穿人的一生。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情境会给予不同的答案。
正如作者说的,年轻时,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寻寻觅觅,试试这样,试试那样,见见这人,见见那人,寻找自己真正愿意做的事业和愿意终身厮守的人。而在生命的后半段,人大概率都真正了解了自己是个什么人,能做到哪个层次,有什么事是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然后呢?
作者说,“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界限之后,心里就安静下来,不再躁动,不再焦虑,可以心安理得地虚掷时光,可以轻松愉快地用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做些无所谓的事情了。”
这是阅尽千帆后的通透豁达。而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或许对所谓的“界限”还会有不同的解读吧?比如说,不甘、颓然、恼怒…..
所以作者真实的表达是,“当一个人知道了自己的界限之后,心里就安静下来,不再躁动,不再焦虑,可以心安理得(无可奈何)地虚掷时光,可以轻松愉快(不然还能怎样)地用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做些无所谓的事情了。”
我的感觉是,无论是不甘、颓然、恼怒、无奈,还是安静、平和、心安理得、轻松愉快,都很正常,不过是不同年龄不同阶段下的次第表现。正所谓,少年学儒、中年修道、晚年礼佛,都是人生不同阶段的修行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