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早就听说长乐有个和平古街,凝聚着长乐海丝文化、士绅文化、笔耕文化,是吴航古城保留最完整、历史人文底蕴最深厚的老街区,历史建筑遗存丰富,是闽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上午踏入古街青石板路上,立刻被眼前的建筑吸引住了,那一栋栋风格迴异的古厝宅第,沉淀了多少岁月的沧桑,掩藏了多少历史的传说,等待每一位有心的游客,去探幽索隐,寻找真相。
和平街历史上被当地人称为“司马里”,是因为它是明朝万历年间兵部侍郎、长乐人陈省府第的所在。陈省,人尊之为“少司马”,其府第就称为“司马第”,司马巷亦因司马第而得名,故整个街区被称为“司马里”。和平街是建国以后起的名字。
和平街最早始于南朝的集市,唐末随王审知入闽的望族选择在此定居生息,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走街串巷,读着高宅深院的铭牌,由衷感叹古街士绅文化、笔耕文化的深厚,参观展览馆,又惊叹其海丝文化的渊源久远。
在汾阳溪巷口,有一座古桥叫“太平桥”,始建于唐上元元年(760年),边上碑亭里竖有明代碑刻“太平桥”,上款“皇明隆庆四年庚午春月吉日”,下款“赐进士知县事苏州蒋以忠立”,文字清晰可读。清雍正、乾隆年间均有重修此桥。
汾阳溪发源于六平山,顺山势蜿蜒,流经街区,穿太平桥而过,沿岸分布有古建筑以及丰泰亭、种芝宫、汾阳王庙等风貌建筑。在汾阳王庙里,遇上一位长乐陈姓老哥,是王庙管理工作人员。我一看神像,供奉的是大唐中兴名将汾阳王郭子仪,觉得有点疑惑,问老哥怎么郭王爷在长乐做神仙了?他不是陕西渭南人氏吗?
老哥很有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说历史上唐咸通年间,郭子仪第六子郭暧的曾孙郭嵩,隨军入闽,家于芝山麓,聚族而居,并奉邠州所立之汾阳郡王尚父郭公香火而至,峙溪为庙,庙号福惠。
老哥又说六平山值得一游,上面有“东溪精舍”旧址,现在为“北涧寺”,历史上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榜眼,而老师是陈姓先人,名字叫陈询仁。另外,还有历代名人题字磨崖石刻。
我听了当下决定去登山,向陈姓老哥告辞,遂沿汾阳溪向上游走去,其时已是上午十点三刻了。六平山海拔约566.6米,因六折而上,故名六平山。没多久,从高架路桥下走过,上了几级台级,便瞧见六平山公园牌坊。
走在上山石磴上,双目所及,空翠湿人,斜径逶迤,深潭瀑泻,鸣琴漱玉,摩崖石刻,时而可见,苍松翠竹,相映成趣,亭台楼阁,点缀其间。造“初有庵”,过“永思亭”,探“乾坤一草亭”。稍东,有一泓清碧,名“无底之谷”。谷宽丈许,深不可测,临泉鉴影,令人爽然。亭上方,曲径通幽,为“如有洞天”古迹,“朝阳”、“作鳞”二洞为诸胜。逾“松风亭”,重障陡壁,狮首岩兀立,北涧寺隐约可见。
升至岩顶,有一凉亭,内有三人,乃本地户外活动爱好者。略一交谈,颇为投机,遂天南海北聊了起来。
这北涧寺几经变更,如今供奉的是长乐地方神,叫“五灵公”,历史上是真有其人的。寺庙蛮破旧,听边上长乐人说,每月初一和十五才有香客上山敬香,平日里甚是冷落。
在平台上眺望远方,岩正对西方,心里想到,每当夕阳西下,霞光云影,五彩缤纷;若逢晨雾弥天,烟岚旋转,古寺居高临下,隐约出没,宛如玉宇琼楼,该是何等的气象万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