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非暴力沟通故事集”为校园中与“非暴力沟通”相关的系列性文章,除了事件本身,文中不泄露孩子的个人信息。请勿对号入座,请勿恶意传播。】
课堂上除了特别活跃积极发言的同学,偶尔会随机定点邀请其他同学参与,比如读读引用的相关诗歌等。有天我随眼缘邀请一个小个子男生(初中),他先是瞪大眼睛一愣,紧接着扭头就往教室后面跑。我对于他的行为很吃惊,其他同学乐呵呵地补充到:“老师,他不认识字。”言语中带有几分嘲讽。
他跑定后扭头面朝我大方地说:“老师,我不认识字。”
听到同学们讲,我心里就明白他为什么跑那么快了,他不会,他害怕,只能往后跑,最好老师根本看不见他。同时我也为他自己勇敢的表达感到欣慰,尽管同学们嘲讽,至少他敢讲出来,心态还不错。
我安抚他:“不认识没关系,我可以来教你。我们都可以来帮助你,你跟着我读就可以。”接下来的几分钟里,我每次读半句,大约重复有五六遍,他自己能读出来那句话了。其他同学已经不再看热闹,很认真地听他学。
我估计课堂上很少出现能耐心教他认字的一幕,其他文化课知识都赶得紧,可能只有在我的课堂上“时间很多”。我想当突然点名到他的时候,他一定是惊慌失措的,不知道跟着我学的时候是否有感觉到接纳和力量,不知道能读出来的时候是否会有一点点的成就感和价值感。
后来课程进展一半邀请孩子们填写中测问卷,很显然他不认识字看不懂。他来到讲台上告诉我不会做,我先让他读认识的字,不认识的我读给他,然后勾选了一些选择题。
我心里有一点悲伤,他已经初中了,可是生活中最常见常用的字都不认识。可想而知在课堂上他过得多煎熬,汉字都不认识,更别说外语了。想到这,他跑位、说话、捣乱的行为全部都能理解和接受了。他听不懂,只能找点有意思的事。
再后来,该填结项问卷了。从讲台上,远远看他位置上的问卷躺在一边,显得多余。不知道他马不停蹄地书写着什么。我走到旁边悄悄地看,看不清字,但应该是语文老师让他写的词语。再看问卷,嗯,上面他会的都已经填好了。我心里为认真写词语的他点赞。他感觉到我在旁边,眉头微抬,停了一秒,继续低头写字。我静静离开。
非暴力沟通小知识之言行背后有需要
每个人的言行背后都有满足或没有被满足的需要。
最开始我点到他,通过他的动作、神态,我推测他的感受从吃惊、手足无措、害怕、无助,到温暖、信心、期待,需要有理解、接纳、尊重、帮助、力量等。
他来找我填问卷时,我推测他的感受从担忧、期待到平静、乐观,需要有理解、支持、帮助、沟通、肯定等。
我看他写词语时,我推测他的感受是从担心到平静、放心,需要有理解、信任、接纳、激励、学习等。
我反复用“推测”二字,因为一切以当事人真实的感受和需要为准,以上只是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