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街早年间是赊店的“文枢”。关帝庙街与石门街十字路口两侧分布着赊旗镇最好的学校:二小、后河初中、县一高。现在后河初中搬到县一高旧址,新一高搬到城西北去了。
以前的一高生源好,教师优秀,不招高价生,不够分数线肯定进不了教学楼。只要能进来,相当于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且每年都有考入清北的,曾经有一届考上了四个,清北联名发来贺信。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叠加省市重点高中招生机制灵活,成绩最好的被更好的学校选走,一高没有从前那样令人炫目了。
也有人说,是学校所处“方位”的关系,因为从周易八卦的角度,学校在县城东南“文曲星”方位才是最好的,现在搬到西北方位,走了截然相反的下坡路。
关帝庙街在后河北岸,东西走向,东至长椿街,西至老街,是赊旗镇形成较早的古老大街。
街长250米,宽6米。据传说,赊旗镇自河南迁至到河北后,首先沿河建街。除老街、老新街(当铺胡同)外,关帝庙是继而形成最早的一条街。
当年,木船停泊在后河码头装卸货物,生意异常兴隆。该街多系京、广商品大字号,咸丰、同治、光绪年间,该街路北有汇兑全国的“蔚盛长”票号和汇兑13个省的“蔚盛厚”票号,还有大药铺“西永泰號”及铸造银货的“倒宝楼”。
永聚大、万兴永、京货庄、眼药业都集中在这里。至今仍可以从高大古老的门面房上依稀看出XXX字号的历史陈迹。
康熙初年,以秦晋商人为主在该街迎河修建关帝庙一座,据关帝庙大殿上的“仁勇义刚”金字匾和石柱上的对联:“庙貌永巍峨重新阊阖开宫扇,神灵常赫跃共肃衣冠拜冕旒”联句来看,显系重建。
据此推测,该庙当在重建前150年的康熙十一年左右(早于火神庙62年,早于山陕会馆83年),但碑文不复存,无据详考。
第一次重修之庙,占地约3500平方米,有前后大殿,后殿是刘、关、张塑像,殿前对联是:“情同手足兄和弟,义薄云天君与臣”;横批:“义冠古今”。
木牌楼的对联是:“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由命;境由心造,后退一步自然宽。横批是,德圣古今”。另有戏楼、东西廊楼、道房共50余间。
至民国12年(1923年)又经第二次重修。赊旗镇在民国初年正式成立的商会,即设于关帝庙道房院内,第一任会长为王昌。
原关帝庙西院有一大空场,曾为福音堂英国教士的停车场,后改为“商会小学”体育场,该街即由此庙而得名。
原先街东头过街市楼上面,向东刻“关帝庙街”四字,后向西刻“霞光返照”四字。
关帝庙正对门,有一石阶大码头,是生意兴隆时期修的装卸货台。该街西段路北有一座三间大的栅栏门,内设民国初年赊旗镇邮政局,到解放时停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