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读书人不可以没有恢弘的气度和刚毅的性格,他重任在肩,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图片来自网络 在孔子的弟子中,子贡是特别聪明的一个,但他仗着聪明,经常指摘别人的短处。孔子看不下去了,告诫他:“子贡,你以为发现别人的缺点并加以嘲笑就是聪明吗?是我的话我可没那个闲功夫。”(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论语·宪问》) 可是子贡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把矛头对准了孔子,他四处放话,说我们的老师不过是读书多,记忆力好,有啥了不起的。这话传到了孔子耳朵里,孔子觉得有必要教一教。有一天上课的时候,孔子问子贡,“子贡,你以为我只是读书多,记忆力好,是吗?”子贡回答:“是的,难道不是吗?”孔子当场发飙,“胡扯,我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其中。”子贡见老师发火了,吓得没敢吱声。 (子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 事后,孔子觉得有必要把自己的“一以贯之”之道好好讲一讲,第二天上课的时候,他向曾参发问:“我的学说有一个中心思想贯穿其中,你知道吗?”曾参正在梦游,随口就答:“是的。”孔子为什么选中曾参提问呢,因为曾参小了孔子四十九岁,刚入孔门不久,而且鲁钝,一定不知道孔子的一贯之道。只要他回答“吾不知也。”孔子就可以大谈特谈什么是一贯之道。但曾参竟然回答:“是的。”连这个最年轻、最笨的学生都知道我的一贯之道了,我还教什么?所以,孔子气得摔门而出。孔子一走,不明就里的弟子们围拢过来,问曾参,“老师说的一贯之道是什么?”曾参吓了一跳,没想到同学们这么关心这个问题,于是,勉强说了一句:“老师的一贯之道,不过是忠恕罢了。”(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孔子所说的道是“一”,曾参的回答是“二”,明显不对。曾参虽然鲁钝,但他勤学好问,身体力行,终于在晚年理解了孔子的一贯之道。他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恢弘的气度和刚毅的性格,他重任在肩,路途遥远。以行仁为自己的使命,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行仁才停止,不是很遥远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章》) 原来,孔子的一贯之道是“仁”,忠恕不过是行仁的实践方式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