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秦朝果然很有料1> 纪陶然 著

芈小文IP属地: 广东
字数 3,655阅读 28

01  晋献公的哀伤

           第一个错误: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将一军扩张为两军,自己统领上军,让太子申生统领下军,同时出兵灭掉晋国周围的诸如耿、霍、魏等小国。

晋献公大获全胜,大大扩大了晋国的领土面积。然而此时,他犯了称霸过程中的第一个错误,将耿地分给了自己的臣下赵夙,将魏地分给了自己的臣下毕万。而这两个人一个是赵国的祖先,一个是魏国的祖先。晋献公刚刚平定了内乱,又自己埋下了以后三家分晋的祸患。

          第二个错误:错失百里奚。晋献公并没有意识到百里奚的价值,只是把他当作一个奴隶看待。

           第三个错误:骊姬之乱。晋献公自己家庭内祸起萧墙。

02  秦国的崛起

        秦国的兴起、发展以至于横扫六合统一天下,其中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对于其他国家人才的引进和任用。秦国是一个远在西部的偏僻国家,它本身并不出产人才,却出产任用人才的君主。对秦国发展和强大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人才,绝大部分都是由外国引进而来。百里奚和蹇叔就是秦国引进的第一批人才,此后秦国国君喜好人才的名声传扬天下。

        那些在其他国家不受重用,怀才不遇的人才纷至沓来,从商鞅到张仪,从范雎到李斯,秦国纳天下英才为己用。而反观其他国家,在世卿制度和分封制宗法制的禁锢下,任人唯亲,卖官鬻爵,钩心斗角,倾轧拆台,逐渐失去了活力和生机,逐渐颓废衰落下去。而秦国终于从一个偏居西部蛮夷之地的上不了台面的弱小诸侯逐渐发展壮大,以至于吞并六国,奄有天下。

03  秦晋恩怨

(1)崤之战

        崤之战是一次完全的歼灭战,这在春秋战国史上并不常见。秦军连一匹马、一只轮子都没有返回秦国,可以说完败。然而作为军事上胜利的晋国,在政治上也是得不偿失。三百乘兵车数目虽然巨大,但是秦国还是可以慢慢从战争创伤中恢复的。而秦国同晋国的关系,却永远不可能恢复了。晋国从此失去了秦国这个盟友,秦晋两国从此世代为仇敌。秦国将展开一系列报复行动,让晋国永无宁日。很可惜,此时的晋国君臣,除了大夫栾枝等少数人看得明白其中的道理,大部分人连同晋襄公一起,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2)赵盾的出尔反尔

        在晋国的君主晋襄公死后,赵盾和狐射姑各自准备立一个公子,结果赵盾派人刺杀了狐射姑立的公子乐,但是他出尔反尔没有立他之前想要立的公子雍,反而立了公子夷皋。

       在这场君位之争中,公子夷皋没有做错什么,公子雍没有做错什么,公子乐同样没有做错什么。错只错在赵盾一人身上,但是所有人都为赵盾的错买单。

04  新时代

        在春秋与战国之间,很多国家都发生了卿士、大夫夺取国君权力的事件,终其原因是那些卿士、大夫已经开始代表新兴地主的利益,而国君仍然代表守旧的奴隶主利益。新旧阶级的对立与冲突,致使国家政权的归属发生变化。但是,秦国因封建制生产关系仍处在萌芽状态,地主阶级实力弱小,还不足以挑战以国君为代表的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故此国君的地位非常稳固。

        随着耕牛的运用及铁制农具的普及,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公田已经满足不了农民的耕作需求。农民开始偷偷地拓荒开田,这部分田地称为私田。公田要向政府纳税,而私田因国家并不承认,则不必纳税。

        鲁国国君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规定无论公田私田一律纳税,税率为十税一,也就是将土地产量的10%纳税。这看似对农民不利,实际上却是承认了田地的私有制,封建土地关系得以确立。

        因为初税亩最先在鲁国实行,也使得新兴地主利益的代表最先在鲁国夺权。公元前562年,鲁国掌权的三家卿士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将鲁国军队编成三军,每家各率一军,这样就相当于剥夺了鲁国国君的军队指挥权,被卿士控制了经济命脉又失去了军权,鲁国国君自然成为傀儡,仰仗着三家的供给来勉强维持公室的生计。

05  李悝变法

(1)废除井田制

        废除井田制看似是一项改变土地所有制度的经济改革,但透过它的经济表象可以看到深刻的政治内涵。往大方面说,周天子封给诸侯的土地就如同大号的“井田”,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的私有,等于也要承认诸侯国土地私有,到那时,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吗?

(2)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在政治方面,李悝大胆地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提出了以功授禄,用人唯才,赏罚分明三大政策。

06  秦献公

(1)结束人殉葬制度

        活人殉葬是自原始社会末期开始的一种丧葬陋俗,在奴隶制社会非常普遍。就秦国来讲,人殉制度兴起于秦武公时期,当时为秦武公殉葬的有六十六人。

        秦武公室靠发动政变杀死“三父”而掌握实际政权的,他要借实行人殉之机进一步打压贵族势力。贵族害怕被殉葬,从而对国君言听计从。这一制度在秦穆公、秦景公时期发展到顶峰,证明这个时期国君的权力最为强大。而秦献公本是一个流亡外国的落魄公子,他是靠贵族发动政变才上台的,自然暂时失去了对贵族的制衡,贵族趁机让其取消了人殉制度。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担心自己为国君殉葬了。

        秦献公取消人殉制度的做法,使他的执政更加得到贵族奴隶主的认可与支持,但这并不是秦献公的目的,而仅仅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而已。他要通过这项措施稳定国内局面以及自己的国君位置,待自己的位置牢固后反过手来再遏制贵族奴隶主。应该说,废除人殉制度不过是秦献公以退为进的缓兵之计而已。

        秦献公默默地发展秦国的国力,大约有十九年的时间没有参与其他诸侯国间的争斗。

07  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不适合一个蒸蒸日上蓬勃发展的社会,却适合一个大病初愈、气血两虚的社会。中国古代,每当国家政权初建、社会经济需要休养生息的时候,就会有当权者想到老子的教诲。

        汉初的黄老之学吸取了先秦道家的思想,适应秦末政治动乱之后,民心思定的形势,强调清静无为,主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心,发展社会生产。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成为秦末战乱之后,国家恢复元气的滋补良药。这自然是战国时期的秦人所不能理解的。

08  商鞅

(1)商鞅不被魏国重视的原因

        公叔痤大力举荐公孙鞅,然而他并没有入得魏惠王的昏花老眼,黯然离开魏国,看似一种偶然,却也蕴含着一定的必然性。魏国通过李悝变法,已经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盛的国家,魏国的变法动力已经不足,对于继续变法并不急迫。

        魏惠王此时所需要的不是一个继续改革制度、将变法推行入深水区的改革家,而是一个可以运用变法成果,将强大国力迅速转变成广阔国土的人才。所以魏惠王不渴求进一步发现公孙鞅的才能,也不需要孙膑那样的军事理论家,却会器重庞涓那样的战将。

(2)商鞅被秦国重视的原因

        秦国立国很晚,在春秋前期才跻身诸侯,又经过百年的征战才有了立国的根本。虽然在秦穆公时期秦国变得强大,甚至可以左右隔壁晋国君主的废立,但是它并不地处中原,而是与戎狄杂居在一起,经济发展缓慢,东方诸侯都不将其看作华夏的一部分,不愿意与其进行平等的交往,甚至在诸侯会盟中,有时候都不邀请秦国参加。

        进入战国之后,与秦国毗邻的魏国率先变法,成为第一强国。这给秦国以巨大的威胁,秦国屡次遭受魏国的打击,险些有亡国的厄运。在这种形势下,秦国学习魏国变法图存的欲望非常强烈,秦国一定会在此时展现出对变法人才的渴求。

        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曾经流亡魏国,亲眼见识过魏国因变法而变得强大的历史过程。公孙鞅作为一个来自魏国的变法人才,自然会受到秦孝公的重视。

        在地缘上来讲,秦国地处西北一隅,虽然也属于华夏文明的一部分,但极具地域特色,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为封闭的独立发展过程中。

        这种封闭与独立既有优势也有劣势,而不管是优势还是劣势,最终都转化成了变法的趋势。

       秦国地域广阔,不但有大量适于耕种却还没有开垦的土地,更有着原诸侯国没有的战略纵深。秦国的农业经济非常落后,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秦国政治粗糙,宗法制一直不完备,贵族势力较中原诸侯国弱得多。秦国社会落后,戎狄习气严重,父子无别,男女混淆,民风彪悍,好勇斗狠。

       总而言之,相对于中原各诸侯国,秦国是一个后进且有着无限潜力的国家。秦国比之中原诸侯,就如同近代世界历史上,英法比之西葡,美德比之英法,日俄比之美德。

       后进与潜力,使得秦国有着强烈的变法图强的欲望。这时的秦国已经成为天然的变法试验场。在秦国出现一场变法运动可以说已是大势所趋,呼之欲出,只差一个催化剂,一个懂得变法又致力于变法的人。

(3)秦惠王杀商鞅的原因

        秦惠文王虽然车裂了商鞅,诛杀了商鞅的族人,但秦惠文王并没有重用公子虔,这也表明秦惠文王并非认可和支持公子虔那一套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抱残守缺的政治见解。秦惠文王已经成为地主利益的代言人,他杀害商鞅,完全是因为商鞅权力过大,大有架空国君之势。秦惠文王要想执政掌权,非得搬开商鞅这块绊脚石不可。

        秦惠文王的担心并非没有道理。在春秋与战国交替之时,各国内部斗争异常强烈,很多国家都由国君掌权逐渐转变为卿士大夫掌权,甚至卿士大夫以下抗上,取而代之,成为国家的新国君。

       而此时的商鞅却成了秦国变法崛起的第一功臣,成了秦国在百姓中“只知有商君,不知有秦王”的权臣。他已经取得商於之地六百里的封地,要知道战国七雄之一的韩国才仅仅拥有九百里的封地。商鞅在自己的封地中已经面南背北、称孤道寡,俨然一位诸侯。

       秦惠文王怎能不担心,曾经在晋国、齐国、宋国、卫国出现的事情在不久的将来或许就会在秦国上演。了解了这些,商鞅之死也就理所当然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人点赞
更多精彩内容,就在简书APP
"小礼物走一走,来简书关注我"
还没有人赞赏,支持一下
总资产37共写了13.5W字获得114个赞共13个粉丝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随着《大秦赋》、《芈月传》等历史剧的热播,那个诸国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逐渐被人们所了解,大家更熟悉的是秦朝灭六国平...
    读史明智慧阅读 6,364评论 2 17
  • 周朝 又称 西周 (古政权(中国))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王朝,也是最后一个施行分封制的世袭王朝,分为西周...
    朱哥观历史阅读 657评论 0 3
  • 春秋 ============ 春秋概述 ---------------------- 元前七百七十一 ...
    通史史诗阅读 1,332评论 0 0
  • 三分钟读懂秦国历史:秦国先辈们励精图治,成就了嬴政统一天下 秦国的发展历史是非常励志的!到底有多励志呢? “及至始...
    灵刻文艺阅读 196评论 0 1
  • 周纪二,癸丑(公元前368年)—庚子(公元前321年),共48年 显王元年(癸丑,公元前368年)1.齐国攻打魏国...
    引风雷阅读 397评论 1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