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文责自负。
前些日子,数次乘公交路过二环南路,有站名叫荷泽,拐角处一古寺隐于高楼大厦之下,牌坊上写着“荷泽寺”。后来网上查询,得知它始建于唐,因寺周边遍植荷花,水泽连天之故,取名荷泽。
今天上午去森林公园走走,公交车经过荷泽寺,遂中途下车,先观瞻古寺。荷泽寺规模不大,占地约三亩,然寺内许多门联楹联匾额,均为福州书法家所题,雅韵十足。
从三门牌坊入内,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亭子,单檐四角,以14根圆柱承重,檐角起翘的亭盖曲线婉美,滴水瓦当,檐口施垂莲悬柱。一面设美人靠坐椅。梁柱间斑驳的红漆与檐下褪色的彩画,述说着岁月的沧桑。亭中置佛龛香炉,供奉滴水观音。
蒲团上跪着一妇女,小心翼翼地往地上掷卦杯,以占吉凶。边上一妇女,疑是寺里的义工,正耐心地解释卦象。这种现象,在福州寺庙里到处可见。福州人读书工作恋爱结婚买房等,都喜欢到寺庙里求签占卦,以问吉凶。另外,似乎寺庙里的日常运作,义工也承担了大部分,颇像政府衙门里的临时工。只是义工是不领薪水的,而且还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妥妥的高风亮节。
这亭子其实是一座石桥的桥屋,由于开辟新路,河浦被填,桥形也因此隐遁,但寺内还留有一小方拟作放生的池塘,使桥墩尚露。桥面由宽厚的石板条铺成,约9米长、7米宽,仍相当坚固,此即 “荷泽桥”,亭称“荷泽桥亭”。
因寺院紧邻工地,高层建筑日夜施工,放生池上架设了铁丝网,以防外物坠入,砸坏池塘。亭子里神龛、供桌、倚靠等,皆一尘不染,在这工地包围的环境下,义工的勤劳和付出,是不言而喻的。
古寺目前为尼姑庵。在里面游走时,见到一位年长尼姑,在给佛像前香案插香,神态异常恭敬,嘴里念念有词。古寺上世纪末翻新过,唯有一亭一树古貌苍然。一亭即是荷泽桥亭,一树为约三百多年的细叶榕,为福建省一级古树名木。2米多的围抱,30米的高度,高大伟岸,昂首苍穹,令人肃然起敬。
逛完寺内,回到菏泽桥亭,小息一会。望着铁丝网下的池塘,锦鲤悠哉其中,想到其前身,每到夏天,荷花盈河,翠碧连天。乡人们挑着担子,背着篓子,去城里售卖土特产。中途歇脚于此亭,置身于碧叶红英中,是否也像那些文人雅士一样,心里涌起一股清凉雅意?仰或无动于衷,只是摘下斗笠草帽,当做扇子来扇风,扇走刚才烈日下赶路的燠热?我想,至少也会觉得有一丝舒心悦目吧。